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质性质研究》评课稿

(2012-12-31 00:48:42)
标签:

方法

程序

物质性质

评课

    授课教师:厦门六中  林秉珠(中学一级教师 教龄8年)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26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邵武一中化学实验室

    评 课 人:同安一中  罗德炳

 

    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极大削弱的现实,厦门六中化学组在厦门市教科院傅兴春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组在福建省考试说明规定的22个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有机整合,开发了13课时的学生实验校本课程,并在市教科院化学科的统一部署下,在厦门市推广实施。本节课正是在这一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知识之后,将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改为传统人教版的学生实验课的模式,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加深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逐步形成实证的化学观念。

 

    一、课堂体现新课程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

    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像学生的大姐姐一样,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和讨论活动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这充分实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当一位女生学生上台展示但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善解人意的林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也会紧张的。”当一位小男生很紧张地站在展示台前不敢发言时,林老师双手搭在这位学生的肩膀上,就像呵护自己的小弟弟一样鼓励他。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林老师总是亲切地说声“谢谢”。课堂结束时,林老师再次向全体同学的合作表示感谢。整节课,林老师使用了15个谢谢。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林老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从内心深处爱学生的体现。

    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学生的实验技能还不够熟练,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到位显得格外重要。每一个实验前,林老师都通过问题引出下一个要探究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实证探究。每一个实验前,林老师都先投影实验步骤和注意点,并详略得当地进行指导。为了使实验的指导更加准确、直观,整节课林老师还使用了9幅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更能直观地了解实验的步骤、程序。对于较难的实验,如硬质制玻璃管的安装、加热碳酸氢钠的实验装置的安装及停止实验的操作等,林老师都认真做了示范。每次学生动手实验,林老师都到学生中进行实时指导;发现学生不规范之处,及时指导纠正。当发现很多学生使用滴管不规范时,又及时进行示范指导。整节课的指导是非常及时、到位的。当然,如果在对每个实验进行集体指导之后、学生动手实验前,能给学生几十秒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认真梳理实验步骤,对实验有一个全局认识以后再开始实验,则能防止学生照方抓药,有利于学生树立实验的全局观念。

    三、学生活动丰富,师生互动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除了实验活动,还有上台展示、解说、师生交流、同学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等活动。学生活动较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热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特点。每一个实验后,林老师都能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或是让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并进行解释,并让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若是能及时引导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则会更加锦上添花了。

    四、课堂设计详略得当,学生实验、教师演示穿插其间

    本节课设计了7个实验,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实验技能还不够熟练,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此已有预见,在大多数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前提下,部分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或是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如钠与硫酸铜溶液实验由老师自己演示完成,在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的同时,还请一位同学上台近距离观察实验,并让这位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在做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速率比较实验时,则让两位同学进行演示。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达到实验的效果。但本节课设计的实验稍微多了一些。由于实验太多,一方面学生接受信息量相对教大,对这么多实验的印象和理解不够深刻;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就显得很紧,致使有些实验无法充分挖掘其功能和价值。

    五、注重新课程研究方法的指导

    林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的同时,不忘新课程化学研究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指导。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完成必做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了新课程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林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使学生体验这些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完成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后,老师又能及时指导学生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在指导学生采用比较实验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快慢实验时,突出指导学生分析本实验应该控制的变量。这些新课程元素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这样回归传统实验而又高于传统实验的特点,正是他们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大亮点。

 

    总之,林老师的这节课能大胆整合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节较为成功的研究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