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物今何在之十五
遂溪县乌塘镇浩发小学
陈刺史祠:茂时育物
日前,湛江晚报探古团走进遂溪县,继续寻找校园文物遗迹。循着线索人的足迹,探古团一行人来到乌塘镇浩发小学,发现又一座祠堂藏身于热闹的小学当中,这就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陈刺史祠。
乾隆赐匾 茂时育物
陈刺史祠隐匿在浩发小学校园一角,如没人特别介绍,路过的人们往往会忽略这座建筑。探古团穿过这幢L形的砖木瓦顶建筑,来到重装得焕然一新的陈刺史祠天井。陈刺史祠为四合院式三进的古代工艺特色建筑,祠貌雄伟宏大,肃穆辉煌。
浩发村的族理事会会长陈午向探古团娓娓介绍道,陈刺史祠重建于2002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817平方,从大门进入中厅,到拜祖亭,雷祖殿,左侧是浩发族史长廊,右侧是农家书屋和会议室。祠堂建筑面积约201平方米,一进是大门右侧为陈氏家训内容,左侧是陈学谈公遗容,一古木屏风置于中间,二进是拜亭,三进正殿。在正殿中,雷祖陈文玉公宝像坐正中,左是英山石神黄石公,右是汉朝李广大将军塑像,也称“三殿宫”。
“这是乾隆为雷祖陈文玉公题的字匾。”顺着陈午抬手指引,众人看到在二进拜亭中间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牌匾中央刻有“茂时育物”四个繁体大字,金漆斑驳,岁月可鉴。牌匾左侧的繁体“乾隆御笔”字样隐约可见,其他多行小字已模糊难辨。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茂时育物”是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年)赐雷祖祠所题。“茂时育物”语出《无妄·彖》“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意为天下雷行,乃震动发生之像,万物之所富裕皆无有差妄,此时人应积极主动地仿效自然,顺和天时,培育万物,使万物茂盛生长,各得其宜。
有关赐匾之由浩发村村民众说纷纭,有说因雷州大地雷雨众多,润生万物,故乾隆爷赐匾;而一个民间传说在大多村民口中耳熟能详:传说太子得病多日,多少御医用药未见好转,忽一夜皇后娘娘梦见三位神仙到来医治,第二日早晨太子病逾,遂叫将领查问。得知是在陈文玉公任雷州刺史后使雷州霖雨时施,万物生辉,孕育雷州黎民子孙繁荣昌盛,百世其昌,故赐“茂时育物匾也”。“传说听听罢就,但故事中寄寓了族人对美好的向往和乡土的热爱和期盼。”探古团一志愿者如是说。
在陈刺史祠的一角,村民从众多杂物中翻出数块古木牌匾,长则近3米,短则1米多。虽然浸润岁月的木牌匾四边破损严重,但中央字迹仍可辨清。“这些牌匾是什么时候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但从样子看,也可能是和乾隆御赐牌匾同期,如果有专家来鉴定一下就好了。”陈午如是说。
褒扬始祖 立祠为记
陈刺史祠始建于清乾隆庚申年即公元于1741年,至今已有275年历史,后重建于2002年。立祠是为了纪念褒扬始祖陈文玉之德,永志不忘始祖之风。
据雷州史料记载,公元570年,被誉为“雷州始祖”的陈文玉出生,他聪颖过人,勤学不辍,长大后,功力绝伦,武艺盖世,文武兼备,屡受举荐,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拒不当官。曾说:“侍君不能侍亲,愿问寝视膳,以乐父母余年。”父母双亲享年113岁,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文玉为之庐墓3年。
当时,南合州镜内居有黎、瑶、壮、寮、侗、苗等各族,他们经常寻衅滋事,闹得地方动荡,民不聊生。唐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陈文玉应朝廷之荐,出任本州刺史。莅任之日,峒落诸酋无不心服,纷纷贡献万物,文玉亦深入峒落,促其和睦相处,不久,瑶侗向化,寇贼远遁,合镜心归,自此,雷无贼患。文玉任职期间,精察吏治,巡访境内,苏民疾苦,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所以历朝嘉奖,历代加封。
陈文玉在施行德政之余,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争,为使黎庶安宁,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不费民财。后将古合州改为雷州。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且沿用至今。
“陈刺史祠堂缅怀了陈文玉的丰功伟绩。”陈午说。解放前陈刺史祠办了多年书塾,解放后也成为浩发小学教育基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