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遂溪县黄略镇平石小学--郑氏宗祠:抗法团练平石营旧址

(2017-01-05 12:45:19)
标签:

林艳芳

校园文物今何在

湛江晚报

郑氏宗祠

平石小学

分类: 校园文物今何在

校园文物今何在之十三

遂溪县黄略镇平石小学

郑氏宗祠:抗法团练平石营旧址


 

 

    遂溪县黄略镇平石小学内,有一座古味盎然的郑氏宗祠。湛江晚报探古团日前实地探访,宗祠原为明初郑氏家族鼎盛时期所建,与一般的家族祠堂不同,郑氏祠堂除了供奉祖先、举办宗族事务外,还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据有关记载,这里曾是平石村传道授业、培育后人的重要场所。如今,现代化的平石小学新校舍建成,古宗祠被重修的新宗祠取而代之,早不作为学校教学场所使用,但郑氏宗祠依然以其独特的意义,默默地矗立于校园之内,见证“通德家风”的教育传承。

 

    明初始建

    清代陈昌齐留墨“通德家风”

 

    平石小学的校园小而独具风格,一座特色鲜明的宗祠赫然入目,大门外的两只雄壮庄严的石狮子默默守护。整座宗祠坐北向南,是二进八间、中间夹一个大天井的四合院式砖瓦结构建筑,正门写有“郑氏宗祠”横匾,祠内挂有“通德家风”横匾。

    平石村族长郑木生向探古团解说,郑氏宗祠始建于明初,原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旧址内原挂有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陈昌齐(1743-1820年)亲手书写赠给平石郑氏“通德家风”和清光绪壬寅年遂溪知事赠的“功资守助”横匾。

    记者翻阅《平石文史》得知,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陈昌齐是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与平石郑氏西林公是亲戚,曾常来平石。清嘉庆年间,平石良好的村风、家风以及学风,到处呈现出喜气祥和的气氛。陈昌齐对此特别称赞,认为平石人教育子女有方,代代出贤人,所以欣然提笔书写“通德家风”四个苍劲有力的楷体大字送给村民,挂在郑氏宗祠拜堂的大门上。

    “旧时,海贼们常常偷袭门头沿海,杀人放火,盗劫船只财物。官府曾经派兵镇压,但屡禁不止。平石村民自告奋勇,经常擒拿海贼送官府。”郑族长兴致勃勃地接着介绍说,为表彰平石村民见义勇为的功德,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遂溪知事亲自题写“功资守助”四个大字赠送给平石村民,挂在郑氏宗祠屏风的后门上。

    “可惜,文革时被毁,现在挂的是仿制品。”生于斯、长于斯的平石小学校长郑忠明摇着头惋惜道。

 

    历史变迁

    古宗祠变身抗法团练平石营营部

 

    “华胄继簪缨好士求门曾置驿 名家传诗礼醇儒通德有高门”宗祠大门两侧一对对联吸引了探古团的驻足和讨论。郑忠明校长说,1998年重修的郑氏宗祠按原书写了此对联。在数百年风雨的洗礼中,始建于明初的郑氏宗祠衰败无存。十多年前,后人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现在的郑氏宗祠,但仍保持了祠堂的结构和基本原貌。

    在宗祠一进拜堂里面还刻有平石村“抗法简史”“革命名人简介”等史料,墙上高悬了新中国原驻外特命全权大使、原外交部美欧司司长郑为之,原广东省省委党校校长郑星燕等革命前辈的画像。

    据《平石文史》记载,十九世纪末,法国侵略军占领广州湾之后,企图把租借扩展到万年桥,此事引起遂溪人们的极大愤慨。新任知县李钟珏顺应民意,于1899年2月,组织团练抗法守土。团练总部设在黄略潜移书院,下设黄略、平石、文车、麻章、仲伙、志满六个营。平石营营部就设在郑氏宗祠。1899年11月12日,有一支法国侵略军分队乘船在剃头边岭海边登岸,被平石营义勇奋起,击毙两名入侵的法国军官,引发一场中法外交战,史称“平石事件”。

    五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齐坐在一起,向探古团讲述当年抗法时候的历史故事。白发苍苍,身体颤巍,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话语中仿佛重现了当年前人抗法时候的坚韧与毅力。“头人以郑伯栋为首,营官郑拾,营部分设前后左右五个哨,每哨5队,每队10人,义勇250人。平石营成立后,义勇们食宿在营部,集中训练,歃血盟誓,决心守土,杀敌保家。”

    如今,郑氏宗祠作为抗法团练平石营营部旧址,成为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05年,经遂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