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茂山书院:千年学府延续办学1700余年

(2016-06-23 15:59:37)
标签:

林艳芳

湛江晚报

校园文物

茂山书院

吴川

分类: 校园文物今何在

茂山书院:千年学府延续办学1700余年

策划/文 记者林艳芳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承载着传承文化知识的责任。千百年以来,雷州半岛相继建起大大小小的书院,点燃文化的圣火,其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是坐落在吴川博铺镇的茂山书院。该书院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由晋代著名军事家王浚创建,距今1700多年,朗朗书声经年不断,历代人才辈出。

 

千年学府 土木红砖刻录历史

记者日前踏雨寻迹,来到毗邻博铺小学的千年学府茂山书院。雨迹斑斑的茂山书院外观缺块短瓦,呈民国时期两层高拱门建筑风格,高拱门之上隐约可见 “博铺小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三五成群的小学生撑着伞,边嘻戏边从书院前走过。

繁体“茂山书院”额匾立于书院正门之上,墨黑的书法清晰可见。博铺小学校长李青涛告诉记者,这牌匾为清代礼部左侍郎、驻美国第一任公使陈兰彬所书。

书院老旧的黑色大木门上留下了稚嫩的白色粉笔字,门两边有石墩。走进大门,迎面的是一块巨大的木屏风,遮住院内的风景。绕过屏风,眼前为之一振,脚下为书院天池,天池左右两边是上下两层教室,正对面为讲亭。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古朴典雅,学舍式样,颇具特色。虽然年久失修,然而难隐过去的辉煌。

  《建置菉》还载:“自东晋船将军王公(即王濬,通读“浚”字),于今茂山地创有院堂讲舍,杨公(即杨芳)始添置两庑,嗣后代扩其制。迄今制,正殿一大所,东庑正厅《名宦祠》,西庑正厅《乡仔祠》,中厅讲亭一,大所天阶下仪门、大门一,大所左右房舍共十二间……”

李青涛介绍,茂山书院为土木红砖建筑,悬山顶,进深30米,面宽三开间共27.1米,中间天池宽10.5米,两庑各宽8.3米,右边空地一块,总面积约970平方米。书院建于西晋,历代整修。民国年间,博铺乡绅捐资改建前门楼,原貌大变,外观已改为近代学舍建筑,高拱门,左右厢。但内部两院,仍为晚清建筑,现为博铺小学校舍。

拾阶而上,楼板摇摇欲坠,部分断裂呈大洞,古韵犹存的屋顶瓦砾残缺,荒草丛生,鸟儿筑巢而居。吴敏老师告诉记者,由于书院岌岌可危,平日紧锁书院大门,防止学生入内。

 

西晋至今 延续办学1700余年

《茂山书院地址建置菉》有载:“王濬字士治,农湖人,家世二千石,博涉群书,素有大志。晋武帝时(265280年),设方略以灭益州城,造楼船以降吴主皓,以勋封襄侯。后因被谗流寓兹土,欲乡人嗜学乃建茂山书院为著书所,并率乡先达,讲习其间,而乡人咸知读书。”

湛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陈劲解释道,西晋王濬创建茂山书院距今1700多年,后为晋代高凉太守杨芳、宋代观察使耿著修葺完善,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历有重修,同治年间,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匾,历为名士隐居,著述、教学育人之所。据《茂山志》记载,明清两朝出自茂山的秀才廪贡、举人、进士达230人,其辉煌可见一斑。解放后,茂山书院一直作学校使用。 

2002年以前,我们的学生还在这里上课。自从西晋创办至今,历经11个朝代更迭,茂山书院经年书声不断,延续办学1700多年,这在全世界恐怕是唯一的。”李青涛百感交集地惋惜道,1990年茂山书院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因成危楼不得已停用,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出生的李青涛自幼在书院长大,1969年他进入茂山书院读小学。据他回忆,讲亭前有一个八角亭,亭内挂了一个直径1米多的古钟,大家称之为“劝学钟”,上下课钟声响起,庄重威严,让学生敬仰。书院最旺的时候可容纳15个班共1300人。“据说书院地处莲花池,四面环江,门口向西南,门前有一口鱼塘,风景优美,是一处读书的好场所。我记忆中书院,结构和模样现在相差无几,只是变得更破旧了。”

李青涛说,小时候,村里老人见到孩子上学就会问:“弄仔(吴川话,意为小孩),你是在大学嘛?”在人们的心目中,茂山书院就是古代的大学,因为这里人才辈出,人人均以到书院上学为荣。

 

寻祖归宗 后人络绎不绝

  面对着寂静的院落和斑驳的墙瓦,追忆1700多年前的王濬在讲亭上讲学:说者口若悬河,意兴盎然,滔滔雄辩,字字珠玉;听者正襟危坐,凝神仰视、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耳边仿佛响起了琅琅的书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代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比如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

据说当年听书者络绎不绝,要预约才能参加。宋绍兴年间,观察使耿著被贬海南儋州,后迁吴川博铺,在茂山书院以书化民。据说书院以前有很多藏书,那是历代文化精华的积累,是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见证,也是书院学子人才辈出的源泉,可叹所有珍贵的藏书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化为乌有……历史已远去,故事在流传。

当下,慕名来到茂山书院的造访者络绎不绝,除了探访古迹的各地爱好者,造访者大多前来寻祖归宗,有的来自高州、化州、广州,甚至有的来自广西、云南等地。造访者在修墓或整理族谱时,发现先祖曾在茂山书院读书或教书,于是通过发达的网络搜索资料,寻线索而来。李青涛说,造访者对1700多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艺术和延续办学上千年表示惊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