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毅“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聯

http://s5/mw690/69dead87tda99dcb3b8b4&690落花偏向舞筵多”聯" TITLE="嚴毅“芳草漸於歌館密
嚴毅“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聯
梁 繼
和“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聯結緣是因為找書。忽一日,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找書,不知怎的,翻到書畫一欄,又是不知怎的就看到了這幅對聯。
“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是明人楊基《晚春》詩中之句,全詩為:
辛夷如雪照庭柯,老去愁驚日易過。芳草漸於歌館密,落花偏向舞筵多。
故人別後皆黃土,南浦春來又綠波。便欲移家勾曲住,采芝種玉此山阿。
楊基的詩風清俊纖巧,尤擅五言律詩,時人謂之“五言射雕手”。與高啟、張羽、徐賁為“吳中四傑”。是詩寫景,景中寄情,文字雅致清新。
接下來說作品。
鑒定書畫有望氣之說,看到這個聯子,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很不錯的館閣體。或許是對清代書法有一些淺薄的關注,所以對館閣體風格的字不是很陌生。館閣體有固定的體勢?不是,館閣體是一種味道。當然,這種味道仁智互見,欣賞者可見其精彩,厭惡者可見其流俗。至於我個人,還是欣賞的多。私下曾對時下潮流般的批評館閣體有不滿,認為很多知名書家,其實並寫不出清人的館閣氣度。基於此,也將自己2008年印的小冊子名為“追慕館閣”。只是寫得過於拙劣,有辱館閣之名了。
話題扯遠了,還是回到“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聯。
既然感覺這幅聯子是館閣中物,剩下的就是查找線索。作品款識中“壬戌中冬”是個線索,如果是館閣中物,時間是可以初步定於1922年或1862年或1802年,或者其他符合壬戌年的東西。但似乎1802年和1862年有些遠,1922年是最好的一個選擇。但是,如果有問題呢,或者1982年也符合這個時間啊。而且聯子有色差,上聯古舊,下聯頗新,1982年書寫也有可能。
對聯款識中有“丙輝仁兄大人雅正”、“嚴山弟毅”字樣。按照我的理解,1982年前後似乎不會這麼書寫款識的。當然,還是沒法完全排除。既然不能排除,就看看款識中最關鍵的“丙輝”和“嚴山弟毅”,看看這兩個人會給我們什麼資訊?
按照古人的稱呼習慣,對長輩或者同齡的人要稱呼字,呼名則是不禮貌的事情。既然說是“丙輝仁兄”,那麼這個“丙輝”應該是對聯接受者名字的“字”。
我讀書少,“丙輝”在我心中沒有概念。好在有網路,查!
普通網站檢索,學術檢索,查了半天,終於有了收穫:
汪應焜,六安直隸州人,字丙輝。汪蟠春之孫,汪蘅洲之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115名。同年閏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通滿文、日文、英文。晚年講學於縣城賡颺書院,著有《漱芳軒稿》。
與上述相關資料還有:
“考列優等之主事汪應焜、饒叔光、史國琛、張新曾、龔慶雲、劉敬、丁毓驥、李玉振、趙黻鴻、欒駿聲、郭銘鼎、徐冕、何啟椿、任祖瀾、袁祖光、何景崧、張鼎均著准其留部以原官儘先補用;考列中等之主事談達隆、杜述琮、王枚、張蔭椿、蔣尊諱、黃兆枚、吳建三、王思衍均著准其留部;考列優等之內閣中書劉啟瑞、蕭丙炎均著以原官本班儘先補用;庶起士華宗智、吳功溥、羅經權、主事徐紹熙,恭正、王鼎、李漢光、楊繩藻、魯藩、白葆端、胡位成、楊巨川均著以知縣歸部即選。欽此。”內容見“為進士館畢業學員授職諭(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內班學員優等二十一名汪應焜七十九分九厘三毫。內容見《北京大學史料 第一卷 1898~1911》413頁。
民國元年(1912年)改州為縣,中學堂改為六安縣中學校,由汪應焜任校長。內容見《六安市志》
雖然還不知道汪應焜的生卒年,但基本已經清楚了汪應焜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光緒和民國年間。而對聯接受者的丙輝,應該就是汪應焜。
但這僅僅解決了一個問題,對聯的接受者是汪應焜是光緒間進士,也是名人。但對聯的作者是誰?
對聯作者款識是:嚴山弟毅。所鈐兩枚印章內容分別為:“嚴毅之印”、“嚴山”。很顯然,作者名字是嚴毅,字嚴山。
還是感謝網路,當然我也內疚於自己知識的蒼白。在學問e時代的當下,應該用心一些才是。雖然感慨,但問題還得解決。
反復檢索,終於在嶽麓書社1998年出版的《湘雅摭殘》中找到了嚴毅:
嚴毅,字嚴山,平江人,光緒庚寅(1890年)廩生;官江蘇知縣:屢以才甄見知長官,而終不能得志,乃托情於詩書畫。著有《落拓吟》若干卷,由中華書局印行。
所見到的就這些,但這些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嚴毅的主要活動年代也是在光緒年間,而且做過知縣。
綜上,因知“芳草漸於歌館密 落花偏向舞筵多”這幅對聯是嚴毅於壬戌年(1922)寫給汪應焜的。
嚴毅擅詩,能檢索到的有以下幾首:
眼看江南山,心寫江北水。波浪有時平,粉黛明如洗。江山入畫圖,煙雲迷柱礎。征戍憶遼陽,秋聲起砧杵。(《秋日作畫》)
北地有胭脂,莫愁好兒女。人人問莫愁,莫愁在何所。莫愁曾住莫愁湖,莫愁湖上空延佇。不見莫愁容,不聞莫愁語。莫愁人上採蓮船,莫愁湖中採蓮去。我思莫愁不可得,恐在荷花最深處。蓮葉年年長,蓮花年年開。但見蓮花年年開且摧,不見莫愁湖上莫愁回。莫愁一去幾經秋,我思莫愁莫愁湖上游。思莫愁兮何以解憂?明月皎皎,湖水悠悠,莫愁不見,莫愁莫愁!(《游莫愁湖》)
秋色橫江渚,高樓愛晚天。雲棲湘水月,葉下洞庭船。開徑尋花種,題詩掃石眠。陶潛園趣甚,對景思悠然。(《秋日寄懷曼庵》)
白下文星聚,曾持使節來(黃、鄭、尹三公曾充督學使者)。江山歸藻鑒,典策重蘭台。讀罷中興頌,還思上將才。湘雲一回首,風雅入尊曇。(《夏彝恂觀察招同黃策安鴻臚、鄭叔進侍讀、尹佩之觀察宴飲》)
鐘山俯視月臨川,雲薄城飛百雉連。帆落江聲東去浪,潮生水調晚來天。雨花錯亂流丹閣,桃葉飄零散舞筵。為問王孫歸去未,可隨春草綠年年?(《白門舟次郭子靜觀察以金陵江口夜泊詩見示次韻》)
飛簷凝碧矗天閽,掃葉蘼蕪見綠痕。人醉杏花新雨地,客來黃葉舊時村。樓高煙冪風初嫋,山靜雲屯鳥欲喧。獨惜江南春去早,聲聲啼斷杜鵑魂。(《暮春同俞秩華中書譚潞生太守登掃葉樓》)
野渡人多少,乎橋一杜鵑。春泥新雨潤,踏破養花天。(《春日途中口占》)
江空月白映蘆花,泛艇歸來日已斜。二十四橋橋上笛,數聲清韻落誰家?(《清溪泛棹》)
詩我不懂,但《湘雅摭殘》中說嚴嚴山的詩“格律精嚴,音韻諧暢,是亦能孕育于三唐者”,這樣評價,可見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