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五夫镇为朱熹故里的美名。
虽说对“程朱理学”的思想并不认同,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以“三纲五常”为基本道德准则的程朱理家学说更是极为反感。但毕竟这座古镇为北宋、南宋时期风云际会之地,成就了如此之多的文胆哲人。但几次到武夷山出差,由于时间不够,没能成行。
http://s3/mw690/001Wch0Mgy6QNaqlUNIe2&690
羊年春节到南平岳父家过年,早早计划初二时前往,可惜行至建瓯,五夫的朋友告知当地大雨瓢泼,只好取消。初四早晨从武夷山回程时,多云天气,当即决定改道前往一游。
我们先到达五夫镇中心的朱子学校。这所以朱熹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有一个“朱子文化园”。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azgmp319&690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它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迄今1700余年。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其名来历,有一说为:晋代即有一蒋姓官五大夫,故而得名。
http://s16/mw690/001Wch0Mgy6QNaDaVjhaf&690
到了宋代,五夫达到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工商仕农极为繁荣。
北宋,这里走出了“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以及“柳氏三绝”(柳氏三兄弟,柳三复、柳三接);而到了南宋,五夫的刘氏家族就已经名满士林,刘氏家族中的刘子羽和弟弟刘子翚,当时已是知名的道学家,刘子翚不但通经学,又具出众的诗才;还有被誉为理学第二名贤的胡安国,及其四个儿子(胡宪、胡宏、胡寅、胡宁)号称胡氏五贤;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璘等皆出至五夫的世家门第。
http://s10/bmiddle/001Wch0Mgy6QN9aYOqR29&690
当然,这座千年古镇孕育出的最杰出人物,当数南宋的一代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http://s3/mw690/001Wch0Mgy6QNaKBoki02&690
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高度评价朱子文化的历史地位:“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http://s11/mw690/001Wch0Mgy6QNaNlhFgaa&690
朱熹自15岁遵亡父命、奉母投奔义父刘子羽,在五夫从师就学,刘子翚、胡宪、刘勉之先后是朱熹的老师。
朱熹17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63岁创立了朱子理学,50余年生活在五夫。在五夫这个小村庄里,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五夫古镇,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
http://s16/mw690/001Wch0Mgy6QNaP7fgH3f&690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文化,构成了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
自元、明朝、清朝三代,程朱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哲学,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从此成为封建王朝正统的政治哲学,构建元明清两朝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南宋时期一度被称为“伪学”的朱子理学,后世居然得到如此之高的政治地位。朱熹生前恐怕也不敢想像吧!而此扼杀知识分子自由开放的天性和创造力的程朱理学,催生出以“八股文”为代表的科举制度,由此所选拔出来的官僚阶层,大部分人完全是阳性阉割、思想僵化的思维,从此元明清三代文人的奴性滋长!
倭人因此讥笑“崖山之后无中华”,与程朱理学之泛滥有极大的关系,这也是后世不断地改良或反对“程朱理学”的根源!
http://s15/mw690/001Wch0Mgy6QNaQravI3e&690
这首小学课本的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文化园里,建造大量的碑文和石刻壁画,纪念朱熹!
http://s4/mw690/001Wch0Mgy6QNaSk4aD63&690
走出朱子学校,我们来到古镇里的兴贤古街。这里刚刚开始开发,还保留着略显破败的原貌,急需修缮。
http://s2/mw690/001Wch0Mgy6QNb93v4R01&690
http://s9/mw690/001Wch0Mgy6QNb466HSa8&690
http://s4/mw690/001Wch0Mgy6QNb97L6H93&690
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http://s3/mw690/001Wch0Mgy6QNb9hEUW52&690
http://s2/mw690/001Wch0Mgy6QNb9mHUR31&690
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并耸立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和朱子巷、五贤井等处建筑及古迹。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遇见倒塌的土墙、霉烂的木板。
http://s16/mw690/001Wch0Mgy6QNb9AgZF7f&690
http://s3/mw690/001Wch0Mgy6QNcdtrO232&690
http://s2/mw690/001Wch0Mgy6QNcdCcutf1&690
其中有一座很特别的牌坊,这个牌坊一侧写着“三市街”另一侧写着“过化处”。
http://s4/mw690/001Wch0Mgy6QNcdKC8Xe3&690
此门坊的作用是为了将集市贸易区同书院教化区分隔开。“三市街”代表着熙熙攘攘的集市贸易区域;而
“过化处”则意味着过了此门坊,即进入圣人教化的兴贤书院了,应该保持高洁情操,专注于学问!即使不是上学,从集市走过这道门坊也要自觉肃静,以免影响学子们读书。由此看出了五夫镇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
【兴贤书院】
http://s9/mw690/001Wch0Mgy6QNcG1t0se8&690
兴贤古街的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名为“兴贤”,因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http://s9/mw690/001Wch0Mgy6QNcQGz0Y78&690
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洙”指洙水河,“泗”指泗水河,也就是孔孟的故乡,意为此书院传播正宗的儒家思想)左为“礼门”,右为“义路”横额砖刻。牌楼造型雄伟凝重,飞檐重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http://s12/mw690/001Wch0Mgy6QNddbfgn4b&690
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首倡,经崇安县令张翥的支持,进行重建。1987年,崇安政府重修。http://s13/mw690/001Wch0Mgy6QNdrR9w08c&690
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第二进原为书庑,分左右两庑。第三进为文昌阁,二层木结构,上为文昌帝君神龛,兼祀胡、刘、朱诸贤,下为书院山长起居室和书斋等。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因年久失修,第二进以后毁坏了。
http://s7/mw690/001Wch0Mgy6QNcQBWQu76&690
前进的下廊设有两厢房,有“升高行远”横额一幅,为张东铭所书;上厅朱柱雕梁,木刻精细,正上方悬以“继往开来”堂匾,仿朱熹笔体,苍劲有力。厅正壁彩绘道家九龙图一幅,但现在已模糊不堪了。
http://s13/mw690/001Wch0Mgy6QNcQqv6Y5c&690
http://s1/mw690/001Wch0Mgy6QNcQv5yU90&690
书院左侧的墙壁上,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龙鱼”砖雕,意为“鲤鱼跳龙门”。今天的五夫镇,依然流行着传统舞蹈——五夫龙鱼戏。龙鱼戏在2011年12月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cQhGVX29&690
【朱子巷】
因朱熹进入武夷山的第一条小巷,民间俗称朱始巷。它是五夫里(现为五夫镇)五夫街的一条叉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代(约930-950年),距今1000多年。
http://s5/mw690/001Wch0Mgy6QNjDDoj214&690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挚友刘子羽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借以表达朱熹始经此处使得陋巷生辉的殊荣。
http://s13/mw690/001Wch0Mgy6QNjDLBI81c&690
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朱子巷为典型的南方小巷,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颇有古风!
【朱子社仓】
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镇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创建,因社仓地址在五夫里,又名“五夫社仓”。
http://s7/mw690/001Wch0Mgy6QNkcCuXA36&690
http://s3/mw690/001Wch0Mgy6QNkcngUaa2&690
社仓竣工时,朱熹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
http://s15/mw690/001Wch0Mgy6QNkcusSG3e&690
朱子社仓建成后,可存粮60-70万斤,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因为这一个朱子社仓,在灾荒和欠收年景的时候,五夫这一带都没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
自此该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南宋朝廷为此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朱子社仓”被誉于“先儒经济盛迹”。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kcO8Kl49&690
社仓有一口古井,泉水清冽,除饮用外更是消防作用。
刘氏家祠
http://s11/mw690/001Wch0Mgy6QNl8noOC0a&690
刘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移建现址(兴贤书院斜对面)。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l8IEKRb9&690
朱熹曾为刘宅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均有修葺。祠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
http://s1/mw690/001Wch0Mgy6QNlvruLea0&690
http://s14/mw690/001Wch0Mgy6QNl8N4BLcd&690
王氏宗祠(植槐世第)
路经此古厝,颇为破败。个人认为,此为王氏宗祠,起源于王家的“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http://s7/mw690/001Wch0Mgy6QNlCL3Dg16&690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lCGVhTe9&690
连氏节孝坊
在朱子巷旁就是连氏节孝坊,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http://s4/mw690/001Wch0Mgy6QNlCTEBB03&690
http://s10/mw690/001Wch0Mgy6QNlCOZgl59&690
门楼坊额嵌有“圣旨”、“旌表史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字样,面壁砖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形制优美、工艺精湛。内部屋宇梁柱壮实,窗长梁托雕刻精巧。整座屋宇门坊保存完好,为典型清代建筑,又带有明代风格。
http://s7/mw690/001Wch0Mgy6QNlCYuuae6&690
http://s5/mw690/001Wch0Mgy6QNlDdMvq04&690
只可惜,屋内已经破败,无法体会当年的豪华,徒有其表了!
http://s14/mw690/001Wch0Mgy6QNlDjB7vdd&690
紫阳楼
http://s4/mw690/001Wch0Mgy6QNmoehB9d3&690
(网络图片)
紫阳楼不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住了近50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几百年来广为传诵的经典诗作《观书有感》,相传是朱熹当年在五夫镇的半亩方塘边苦读时,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也成为儒家士大夫心中理想的归隐之地。
一则时间关系,二则当地的朋友说这是新建的。我们就没有去参观了!再见,五夫古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