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彧之死

(2011-07-06 15:19: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曹魏许昌

     荀彧是个王佐之才(163-212)他字文若,颍川颍阴(今天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读三国看三国的人对这个曹操著名的谋士不可能不知道,因为他的名气很大,他出生在东汉时期名门望族中荀氏家族。他的祖父是郎陵令荀淑,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其墓至今还在许昌的陈庄村内)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

曹操与荀彧的亲密时期:

    袁绍初见荀彧时,把他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上班。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在曹操多次的南征北战中,荀彧不断的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

    当年曹操为是否迎奉天子到许县而犹豫的时候,是荀彧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曹操听后决定了迁都意见,许昌成了帝都,也多亏了荀彧此时的力挽狂澜。从此造就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之前,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同时荀彧又提出了曹操的四大优点和袁绍的四大弱点。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后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曹操与荀彧矛盾出现:

    建安十七年(212)董昭一班人等为了拥立之功,向汉献帝提议,封曹操为魏公,(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因为当时荀彧的地位与名望,董昭便去找荀彧商量这件事情,如果荀彧能够同意那么这件事将会好办的多。但是荀彧的回答却是“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很简单曹操应匡复汉室,维护国家,对于加封魏公荀彧反对。曹操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史书记载“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这件事情曹操记住了。还是在这一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不久之后荀彧死了,(史书记载是:以忧薨)年五十岁,谥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死因:

    荀彧之死就目前而言有三种说法:1.忧郁而死 2.自杀而死 3.因为不杀伏皇后而自杀。最靠不住的就是第三条了,易中天老师在其品三国中对此有详解认为不靠谱,而裴松之做注的时候就说:“虽在庸人犹不止此”,吕思勉先生也说:“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所以第三种的说法及其不靠谱裴松之引《魏氏春秋》中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彧太尉。彧别传曰: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就是说曹操给荀彧了个空盒子,荀彧看到后就服毒自杀了。曹操可能送了也可能没送这些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此事荀彧和曹操在政见上、理想上、抱负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此时曹操的功劳已经越来越大,权力也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大,随着这些东西的不断增长他的野心也会不断的扩大,以至于达到了加封魏王要自立国家的地步。荀彧此时已经看出了曹操的政治野心他已经不能劝回来了,不能在按着原先制定的政治纲领走了,此时的曹操已经变了。{由此可以想到我们当今的政府官员在随着地位权利不断地增加,还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人有多少,开始的政治理想都是清正的,可在官路上走得久了是否会出现“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借着权力去干违背道德与良心的事情}

      此时的荀彧真的郁闷了,辅佐曹操了这么多年,其路线已经改变,不再是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了,这个时候荀彧矛盾了是继续帮助曹操还是不帮,帮,那只能进一步推动曹操的地位不断涨高,违背自己匡扶汉室的愿望;不帮,那自己又是什么,是曹操的谋士应当忠于主公。在矛盾之下、抑郁之下荀选择了自杀,他以死来结束了这个矛盾的问题。荀彧死后从史书中没有看到曹操的任何表态,荀攸死后曹操还流涕一番,但荀彧这就直接什么也不说。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荀彧死的第二年曹操加封魏公这可能是曹操对于荀彧之死的表态或者是答复。

荀彧埋葬之谜:

     荀彧就这样死了,带着自己的理想走了。他死后史书中间没有任何关于他安葬于何处的记载,只知道他是在今天安徽省的寿县去世的。据清光绪《寿州志》记载“荀彧墓,俗传在州南门外南关坊”。墓址在今天寿县寿六与寿霍公路分岔处路东侧。目前原立有清朝安徽巡抚吴坤书写的“汉荀彧墓”石碑,50年代石碑丢失。荀彧的墓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夷为平地。

      那荀彧会葬在这里吗?曹操会不会把他迁回许昌安葬?在《许州志》中关于八龙冢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在州城北八里,汉荀氏兄弟所葬,今所见小大于数十亿者荀氏之族皆葬于是”,那么荀彧有没有可能埋葬于祖坟八龙冢内,现在也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只能进行佐证,荀彧死后曹植曾做《光禄大夫荀侯诔》赞扬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唏嘘,天子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结辙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还有一个人勖做《尚书令荀彧碑》:“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黄中之叡,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於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当时的曹植留守邺城,潘勖当在许昌,二人可能都参加过荀彧的葬礼,再加之荀彧的地位与功劳,曹操再狠心也不会让辅佐他南征北战的荀彧客死他乡后不迁回许昌安葬的。所以我认为,荀彧是有可能埋回祖坟了,荀彧的墓应当在许昌八龙冢附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