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绝的创作(一)
(2017-09-30 08:08:55)
标签:
李白杜甫王昌龄黄四娘绝句 |
分类: 闲来叙谈 |
一个人若要写出一首好诗,学识和修养固然很重要,最关键的还得有生活,要观察生活,要深入生活,要有生活体验,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诗者首先要喜欢,然后就要多读诗词,培养学习诗词的兴趣,直到了解七绝的写作方法,每一种诗都有自己创作规律,七绝也有自己规律,掌握七绝写作的技巧,那就得继承和传承唐诗宋词以来的创作传统。当然,一般来说,我们学的读的就是这个传统。然后,也有技巧,这个东西需要有修养做基础。没有修养,别人讲了,也不一定意识到,意识到了,不一定用的上,用的上了,不一定会用的恰到好处。
要写好七绝其实是很难的。许多初学的诗友喜欢做七绝,又不肯下功夫去研究。一些人觉得七绝字比较少更容易成诗,七律有八句,而七绝只有四句,从句上说少了一半的规模,用韵的字数不多,又不会在词性过于苛刻要求,而且还不要求对仗,七绝从表面上来看是比七律容易成诗的。但七绝其实是比七律更难写好,字数越少对字句的锤炼要求更加严格,写出一首好的七绝是很不容易的,一字一词就是一成含义,甚至一语双关,写又不能平铺直叙,内容要含蓄点,读起来有嚼头。而七律的字数多些容量又大些,所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更容易一些。这与说话是一个道理,如果一百字能够说明白的一件事,那么限制只用十个字,这个肯定是变难了。所以,写出一首好的七绝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再难也不能有畏惧的思想,有的人担心自己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这没什么可怕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悟,做个有心的人,好的作品就来自生活,没有亲历是写不出感人作品的,如后唐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从一个皇帝沦落成一个囚犯的心情写照;再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不仅有细腻的观察,还有丰富的想象,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会突破困难,蓬勃发展的。
七绝比七律更难写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七律的末句一般收回来,也就是照应或总结前面的诗句,所谓“合”者也,但是七绝的末句一般要放出去,扩展空间,扩大余味,严格地说,七绝的末句是不“合”的。一般地,我们把七绝的四句分别看成是“起、承、转、合”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广义上来说,“起、承、转、合”每一句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七绝中的四句诗,也的确是如此,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好的七绝名家古代很多,在唐代,首推李白和王昌龄。李白天姿自纵,王昌龄被称作“七绝圣手”,学写七绝,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风格。有条件可以找到他们所有的七绝作品来读诵,一首七绝才二十八个字,读李白与王昌龄的全部七绝其实也费不了太多时间,但收获一定会很大,很多人不具备他生活在一个特有的环境里和豪放的性格。清代前期的诗坛领袖王士祯也非常擅长写七绝,他的七绝法度鲜明,很适合初学者学习。当代名家,年青的徐晋如先生曾总结王士祯绝句十二法,可以看作是作七绝的技巧,学会几种,照猫画虎,模样就一定会出来了。
这里一定要提一点,古代大诗人都是各有擅长的,比如,李白的七绝,杜甫的七律,王维的五律等等。当学一种近体诗体的时候,一定要找写的最好的名家去学诵,比如说写七绝去找杜甫那就不行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样的诗,肯定不是一流的。
所以,要学写古体诗,首先要诚意,就是我有一种敬畏之心,要找就找最好的作品去学习。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若取法于下,则不入流矣。其次是要掌握写作技巧和窍门。再次,就是一定要有恒心,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
不管写律诗还写绝句,都是靠诗的语言或写景或咏物或言志,实写与虚写,都要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写诗必须要有立意,所谓立意就是要明确自己在一首诗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就是该诗的主题思想。说具体一点,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了某种的感触以后,面对所掌握的生活题材,如何确定主题思想、怎样进行艺术构思和设计,使意脉贯通整个作品,从而对作品的布局、气势、情调都能做出合理妥善的安排。所以要立意,意是诗的灵魂和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