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竺空濛.梵籁流觞

(2013-05-29 09:43:25)
标签:

文化

天竺三寺

行走

乐善

分类: 身在路上

在杭州待了四年,最喜欢的四条路是天竺路、龙井路、南山路、北山街。

 

http://s16/bmiddle/69db613dgddd12168becf&690

 

初入天竺路,兴许是冥冥中结了佛缘。

那日,与友四人结伴去爬北高峰,途经灵隐禅踪。

 

http://s3/bmiddle/69db613dgddd031ad0c12&690

 

望着人声鼎沸的灵隐寺,

便择了与之反向的一条静谧小路上山。 

 

http://s7/bmiddle/69db613dgddd0381f7826&690

 

抬头便见“三竺空濛”四字,慢步而入。

空濛,空濛,似有云雾飘渺之意蕴。


http://s3/bmiddle/69db613dgddd03a710522&690

 

一路往西,“石径蜿蜒泉声杳,溪水涧中钟声鸣”,只见稀落几家住宅与古朴的商店、茶室,再远边是田畦茶地,游人稀少,倒见几个僧人匆匆过肩,心想真是遇着了个远离嚣界、静中逍遥的好去处。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1296d3644&690


http://s16/bmiddle/69db613dg7c94eac59baf&690

 

http://s4/bmiddle/69db613dgddd051ff2db3&690

 

不想那曾是古代僧众佛徒的天竺朝圣之路,只觉得这一路的梵籁流觞,恰能洗心净脾。

 

后查资料才知,杭州佛教的传播,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据《天竺山志》记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又有《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古时中国称“印度”为“天竺”。

 

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余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

 

先至下天竺,法镜寺,其由印度高僧慧理建于公元330年,这也是杭州唯一的一座尼人寺院。许多上了年纪的妇女、居士经常光顾此地,或求神拜佛,或与寺内尼姑谈经论道。

 

http://s6/bmiddle/69db613dgddd18cd5cc05&690

(冬日法镜寺)

http://s14/bmiddle/69db613dgddd131b526ad&690

 

四周茶园青翠,小村错落其间。

 

http://s16/bmiddle/69db613dgddd05b7d9aaf&690

 

法镜寺旁有一座小石桥。

 

http://s16/bmiddle/69db613dgddd05ec0440f&690

 

过桥,往里走,只五六分钟,就可见三生石,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个篆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的由来。

http://s1/bmiddle/69db613dg7c94d83e3230&690

 

http://s1/bmiddle/69db613dgddd07cacfa70&690

《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06a340b34&690

 

    细读了才知这三生石是源起于高僧圆泽和忠臣之后李源之间一诺言千金、隔世不昧的友情,而非世人相传的《石头记》里宝黛两人的爱情。

 

http://s4/bmiddle/69db613dgddd06e442813&690

 

http://s6/bmiddle/69db613dgddd0822540a5&690

  

   三生石下,有三生亭。

 

http://s13/bmiddle/69db613dgddd080f7b89c&690

 

   坐亭内,隔碧水潭,遥观法镜寺,“除灭世间想,了达诸法空”。

 

http://s4/bmiddle/69db613dgddd093cd7083&690


过茶园,行之不远,又遇一座乐善亭,亭内石碑题写“为善最乐”,想着心中一片喜乐。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0a8f5d784&690

 

再往前,便是小西门,想起灵隐寺前的照壁上写着的 “咫尺西天”,果真是跟玄奘西天取经之路。

 

http://s8/bmiddle/69db613dgddd155dc4e17&690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0a31eceb4&690

 

过小西门,便似出了俗世,入了竹乡林海的圣地。

古人有云:“万千竿竹浓荫密,流水青山如画图。”恰是如此。

 

http://s7/bmiddle/69db613dgddd0ae84e466&690

 

竹林丛中隐现几家黑瓦土墙的古村舍,后知是安缦法云。

 

http://s11/bmiddle/69db613dg7c94df93503a&690

  

http://s6/bmiddle/69db613dgddd204ade365&690

竹林深处有人家 

http://s14/bmiddle/69db613dgddd0c944ad5d&690


http://s13/bmiddle/69db613dg7c94e1255c8c&690


http://s3/bmiddle/69db613dg7c94e1502072&690

 

http://s16/bmiddle/69db613dgddd0ceb8b3ef&690

 

草木蔚秀,幽阒静悄,唯有“几曲山溪咽细泉”。


http://s16/bmiddle/69db613dg7c94dfd9a7df&690



再走几步,便是杭州佛学院,其前身是居赞法师于1947年所创立的杭州武林佛学院。

古时,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

 

 

http://s15/bmiddle/69db613dgddd0d5f5e1ae&690

 

两扇木门,直挺挺地孤立在最前面,一副空无妙偈的禅相。

 

http://s6/bmiddle/69db613dg7c94f65139e5&690

 

杭州佛学院现开设有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戒律、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因明、政治等课程,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古代汉语、中西方哲学史、普通心理、宗教社会学、形式逻辑、科技史、英语等辅助课程。http://s10/bmiddle/69db613dgddd0dc405e89&690

http://s14/bmiddle/69db613dg7c94e2e8704d&690

 

周日有佛学讲座时,游人可入院旁听;但平时不对外开放。

http://s3/bmiddle/69db613dgddd0ddd19112&690

 

沿小路,缓步前行,人烟旷绝。

 

http://s1/bmiddle/69db613dgddd0e2b30ab0&690

 

路旁奇石,不明何意。

 

http://s8/bmiddle/69db613dg7c94e3bd0f57&690


     惟见“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此时已入上天竺之界。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0ef812134&690

 

风穿竹林而过,似吹奏的长萧,飒飒的竹叶如弹拨的古筝,飘荡在起伏的山峦,一曲千载。

 

http://s3/bmiddle/69db613dgddd0f102b832&690


林密山深不知处,禅房古道檀烟轻。

 

http://s2/bmiddle/69db613dgddd0f5a73261&690

 

这石阶,听了千年的梵音,也浸润了佛性,冒出些许新芽,灵动而富有生气。

 

http://s11/bmiddle/69db613dgddd1ae0ae6aa&690

(冬日石阶)

拾级而上,便可见法喜寺。

 

http://s8/bmiddle/69db613dg7c94f22172e7&690

 

(此图为冬日的法喜寺,沿高墙而下,是为夏日)

http://s11/bmiddle/69db613dgddd103616fca&690


http://s13/bmiddle/69db613dgddd105e6e20c&690

 

想起一首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http://s16/bmiddle/69db613dg7c94e7130cbf&690


http://s5/bmiddle/69db613dgddd1075cb204&690


http://s8/bmiddle/69db613dgddd1083a1187&690

 

    法喜寺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原名天竺看经院。该寺又名上天竺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法喜寺位于白云峰下,由下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

http://s14/bmiddle/69db613dgddd108cafe8d&690


   大雄宝殿传来“南无阿弥陀佛”的唱诵声,使你仿佛入了梵音磬国的仙境。

 

http://s1/bmiddle/69db613dg7c94e75f0220&690

 

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此地泉脉众多。

故常有人上山打水煮茶,如诗曰“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http://s7/bmiddle/69db613dgddd10f94cb06&690

 

法喜寺一公里以南是法净寺,为印度僧侣宝掌禅师于公元597年所创,又有“中印峰”之称。法净寺又名中天竺寺,距下天竺法镜寺不到半公里,位稽留峰下。

 

http://s7/bmiddle/69db613dgddd112444926&690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

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

《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 

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后,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http://s7/bmiddle/69db613dg7c94f9d96986&690

 

天竺三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为中国东南名刹。

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http://s9/bmiddle/69db613dgddd116711ac8&690

 

从中天竺折下,便是下天竺,去复往来,又回到原点,有如车轮的回旋,似是佛界的“六道轮回”。

 

http://s13/bmiddle/69db613dgddd119cd79ec&690

 

走出三竺空濛,“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


 

在《佛在云南》有一句话:“行走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安宁下来,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孕育一切快乐的母体。”天竺路上,来来往往行走着一颗颗烦恼和快乐的心灵,我的心只为行走,已分不清烦恼和快乐。

 

http://s13/bmiddle/69db613dgddd1d7611c3c&690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清风冬有雪。
若无是非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http://s8/bmiddle/69db613dgddd1e5e3827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