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乡潮》:月是故乡明

标签:
梨乡潮范宇散文月是故乡明旧文杂谈 |
http://s6/mw690/69d908c5xd3c2adabc165&690
月是故乡明
文\范宇
和一位作家朋友聊天,说到月。
两杯酒下肚,他突然问:“异乡的月有什么不好,哪点比不上故乡的月,为什么我们总要贬低它、亏待它?”
这突然的一问,问得我无言以对。
异乡的月、故乡的月,谁都没有半点贿赂,只是我们往往毫不犹豫地把故乡的月挂在了异乡的高处。细细想来,异乡与故乡的月,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是一轮,同样明澈,只是一半洒在了故乡,一半洒在了异乡。稍微把目光打开一些,我们不难发现,还不只是月,一切与故乡相关的,在我们心头,总是要比异乡的美丽、温暖。
异乡一簇簇娇艳的花朵总是难以与故乡一朵淡雅的野花媲美;异乡的高楼大厦一定不如故乡的一间茅屋温馨;异乡夕阳里一汪波光潋滟的湖比不上故乡一池被晚风吹皱的水;异乡的天没有故乡的蓝;异乡的食物远远没有故乡的可口……而作为乡愁的第一物象的月,毋庸置疑,异乡定然没有故乡的明亮。
异乡的月的确是被我们贬低、亏待了,朋友的话一点不错。
“月是故乡明”,毫不隐晦,从杜甫开始。公元759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兵荒马乱中与兄弟四处离散,久而久之,思念的情感在心中集聚,终于在一个月夜彻底迸发。应该喝了两杯酒,捻了捻胡须,望了望天,一首《月夜忆舍弟》便从一代诗圣的口中吐出: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一出,异乡的月算是真正的进入一个千年无法翻身的委屈境地。在杜甫之前、之后,都有大量与月有关的作品涌现,但从把故乡的月抬到的高度来看,都远不如杜甫一句“月是故乡明”来得透彻。
有学者认为,失落了诗歌,也就失落了一个盛唐。一点也不错,诗歌是唐朝的灵魂,而月亮又是唐朝诗歌的灵魂。所以,可以这么说,失落了月亮,也就失落了一个盛唐。稍稍翻开盛唐的文化,诗歌便迎面扑来,糅杂着故乡与异乡月光的诗句层出不穷。首先是李白借月写下第一思乡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头开得很漂亮,月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妙笔生花。“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读这些诗句,我们不难看出,月光被唐朝的乡愁渲染得很浓,而故乡的月总是要比异乡的月更有分量。唐朝有了这些月光,是它的幸运,而异乡的月碰上唐朝的诗人又是它的大不幸。
平心而论,异乡的月与故乡的月,没有高低,应该是同样的美丽与温馨。你的异乡正好是他的故乡,你的故乡又正好是他的异乡,异乡都是故乡,而哪里的月又是异乡的月呢?月亮本来没有异乡,只是我们为了排解心头那点思念,太自私了,硬是把个人情感的厚薄强加给了无辜的月亮。唐朝这样委屈异乡的月,宋元明清不曾改变,我们今天的文人墨客也还在继续。
古代交通阻塞,委屈了异乡的月,还可以理解。今天交通如此畅通,想家了,就买张票,回故乡看一看,很方便,为何还要委屈无辜的异乡月呢?我想,这就是从唐朝或是更早开始铺展开来的有意把自己置身于异乡的体验之中的独特而又奇怪的心理。我们往往没有勇气直接面对自己的故乡,因为直面故乡造成的往往是心灵上的巨大失落。所以,我们总是努力地把自己置身于异乡的体验之中,异乡的山水与月亮往往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起点,越是这样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弄,越是不敢面对故乡,所以异乡就成为了乡愁的替罪羔羊。异乡开始变得一无是处,什么都比不上故乡,故乡就是一个温婉的天堂。而要我们真正回到故乡,回到那个心中的天堂,又开始犹豫,又开始胆颤,终究还是害怕自己亲手把自己构建起来的美丽画面一一撕碎。所以,乡愁是人类最美丽也是最卑微的情结,而异乡是卑微情结里最大的受害者。
异乡的一轮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又明澈。这时,静静地望着它,我们会斩钉截铁地说,它太过于冷清,没有故乡的温暖。所以,只要乡愁不曾消失,那么异乡的月就摆脱不了被贬低、被亏待的尴尬境地。集体的自私心理与共同的思乡情结,注定要让我们不断地对异乡的月进行蹂躏、践踏、伤害,因为乡愁从来没有道德的规范与谴责。
天上的月,只有一轮,我们硬是活生生地将它分做了两半,一半是异乡,一半是故乡。而二维的乡愁思维让我们选择了故乡,也就容不下异乡。谁都没有错,谁也没有对,异乡的委屈与故乡的骄傲,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一种难以更改的生活方式。
虽是这样,我们还是应该记住:“月是故乡明”,是我们卑微内心世界里共同的自私。
附《梨乡潮》2012年第4期目录:
http://s10/mw690/69d908c5xd3c2b463986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