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元钱走川藏的作家张小砚乐归彭泽种稻酿酒

(2012-07-23 16:24:3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

83元钱走川藏的作家张小砚

乐归彭泽种稻酿酒

 

 

人物简介:

 

张小砚,又称砚台,现居江西彭泽,80后。她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首批赴汶川的志愿者之一,灾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建起了7所帐篷学校。2009年用83元钱走完川藏路的故事在网络上发布,其帖子的点击量已超过1800万,被整理成《走吧,张小砚》,面市之后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榜单。

 

记者第一次知道张小砚的名字是在2009年年底,那时,她的一篇《小砚MM 83块钱走川藏(图文全纪录)》的贴子,在天涯论坛掀起一阵波澜之后,迅速被8264论坛、磨房论坛等转贴,一时间,网络疯狂追贴者难以计数,被千万粉丝追捧为“心灵神帖”。而张小砚也自那时起成为许多旅行爱好者眼中的传奇女子。

等到《走吧,张小砚》2010年面世之后,她已不是走川藏时那个籍籍无名的小砚MM,从天涯社区2009年度人物到接受众多知名媒体采访,而《走吧,张小砚》也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榜单。可就是这样的张小砚,在面对江西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不是啥名人,我就是在江西彭泽的村子里种地而已。”在彭泽种地酿酒,是张小砚目前极为满意的状态。

 

晨报首席记者 焦芳

 

“不靠谱”女青年

83元钱走川藏

 

83元钱走川藏的故事在网上发布后,张小砚成为了一个传说。

一切始于2009724日,汶川震后一年。“那时,天气很热,我踢着人字拖就上路了。”张小砚在自己的《走吧,张小砚》一书里这样调侃道。

原计划去汶川看看孩子们,三天就回来,谁知大桥被飞石砸断,无奈越走越远,三天的回访“信马由缰”走成一场两个多月的流浪,去时三人,最后只剩下小砚自己。

“往北走了几天,天气冷起来,扔掉了拖鞋,买双鞋继续走,愈走愈冷,又买了外套长裤,嫌搭车不自由,买了辆摩托车往西藏骑……”终于骑到拉萨,弹尽粮绝卖摩托,身无分文时在大昭寺当说书人,得1148角,开始往回混。

一路和藏民赌台球,赢吃赢喝,还赢了一匹马,也差点输了终身,还狭路相逢一康巴汉子,顺便谈了场恋爱,混到家时,兜里还剩31元钱。就这样,一路搭车、赌球,安然返回成都,全部行程两万里,历时两个月。

当这个83元钱走川藏的故事整理成《走吧,张小砚》正式出版后,张小砚成为了一个奔向自由之地的标榜。对于这样的女儿,张小砚父亲其实挺骄傲,认为她虽然是一个“不靠谱的家伙”,但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好吧,我就是个‘生活扯淡家’。”张小砚自己调侃说,“所以,老爸虽然我没有按你的期望去生活,但我很快乐,这才是我的人生。话说,你也没按我的期望去做一个理想中的老爸,但看起来你也很快活,所以我也尊重你对自己生活的安排。”

 

“扯淡”女作家

在彭泽种稻酿酒

 

彭泽是个山色入城青的小城,张小砚在这里长大。

“海子说,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张小砚说,彭泽是她的故乡,也是她抒情和心灵的基础,“所以,回到家乡感觉很好很安静。”

川藏旅行回来,到现在已经三年,种稻酿酒成了张小砚的生活。“今年的八月中秋后准备酿第二批酒。”酿酒之地是在彭泽的乐观乡椿树村,在山里面。“选择这里,是因为有一眼好泉水。”从稻种发芽到稻穗厚实再到酒香四溢,再跟朋友喝一口家酿,感觉舒暖踏实。“这种体会可能不算心得,算是身得吧,不用修饰就可以感觉到生长,觉得也挺好。”

透过张小砚的叙述,仿佛可以看到,在某个稻谷还没被收割的秋季,稻谷随风飘荡起伏,张小砚穿着简单的T恤,盘腿坐在田埂,右手端着一大碗自己的家酿,低头浅尝。那种场景或许就是很多现代城市人追求的生活梦想,而她已经率先将大步迈了进去。

小砚在老家屋后的山里新栽了一颗玉兰树。“这棵树是纪念我的第一本书,我会在树干上刻下《走吧,张小砚》。以后每出一本书,我就种一棵树。这里会栽满我的树。”

但是现在,张小砚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拍一部电影,并且是拍出一部好电影,还想好好酿第二批酒,酿出的当然也必须是好酒。“然后和他归隐牛背山,读书写字喝酒扯淡。我还有稻子和田,他会和我一起种地养猪,他如果表现好,把他当猪养也可以。”话里行间,张小砚的满足以及幸福表露无遗。

在外界很多人看来,张小砚的行为或许过于“离经叛道”、“非标准化”,但在张小砚自己看来,“只是在做我自己罢了。”

 

“非标准化”女帮主

建马托邦梦想平台

 

从川藏回来之后,张小砚一直想做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名字叫做“马托邦”。

如果说吴再的《鸟托邦》是指那些执着追梦并实现它的人,那么张小砚的“马托邦”便是那些抱着“少一点”生活方式的人。“我们不断给自己增重,直到寸步难行。然而,行动就是生命。所以,少一点吧,再少一点。”张小砚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解释“马托邦”名字的由来。

一贯以来,张小砚的性格就是“想到就做”,很快,2010年“马托邦”成立了。

“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温和的平台,让那些愿意和敢于追求自由、实现梦想的人彼此相识,在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温暖。一群喜欢自由、追求梦想的人聚在一起自然有很多话说,这样的群体不仅通过梦想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拉近了每个人和梦想之间的距离。”张小砚认为,不同的梦想可以一起生长,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珍惜,“换句话说,我们在重建信任和互惠的群体关系,自然而然会滋生出情义,而这一切就从马托邦开始。”

在“马托邦”的建立过程中,小砚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于不同地方和不同职业。在这个团队内,小砚被亲腻地称为“帮主”。

“我们有马托邦的各地分舵,但并不严格设定界限,而是鼓励大家在群体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之所以设立分舵,是为了方便地理位置相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联系。我们在新浪微博中有马托邦微群,在百度也有张小砚贴吧,在腾讯有自己的Q群,数量有几十个,我们会利用网络和媒体资源宣传自己,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彼此相识。”张小砚介绍说,全国各地都有马托邦的人,海外也有,江西分舵已经成立。

“马托邦是一张无障碍通行证,任何一个群体内的人,都会得到帮助,也会尽力帮助别人。”对于被称为“心灵帮主”的称呼,张小砚觉得没有任何压力,“我不是一个梦想专家,更不是一碗心灵鸡汤,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活着很短,活完了就会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活不过来,赌咒发誓不如动手动脚,大家加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