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瑞雪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学习笔记

(2010-08-15 11:18:06)
标签:

育儿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他们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学习备注:

    孙老师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论述,开启了我对于宝宝最每个关键期的关注,孩子每个关键期都很重要,因为人类在初生的阶段,生命力、成长力和潜意识是最强的,这个阶段越往后这些本能就会由显到潜,后续要激发和调动就需要话费更大的精力和周折。这也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植物和动物,前期如果能力具备了,生长到位了,后续的成长就相对简单很多。

    这也是自然造化对于人类的一种保护本能,如果能在前期最关键的阶段多练就一些能力,真正讲受用一生。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通过4个孩子的故事,将不同孩子在同一个年龄段的认知状态和表现放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一个个成长的横剖面图。

缇缇(2岁半-5岁)

  女儿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细枝末梢,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成参天大树。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直错误地以为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炼。我居然一直在磨练她,好让她变得泼辣一些!

  女儿2岁半时,我们搬家了。大人当然高兴,但对女儿来说,看不见熟悉的物品,看不见熟悉的邻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着求我们把家搬回去,这当然不可能。我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渐渐忧郁起来的眼神。

  现在想来,女儿受的最致命的打击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那天,她带着最喜爱的画书《红宝盒》到了幼儿园,下午接她的时候,发现女儿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说画书被老师没收了,再也找不到了。我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师商量,明天就送女儿来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师说:“这样太惯着她了,我们都是当老师的,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第二天,当女儿用绝望的眼神哀求我别送她去幼儿园时,我不为之所动,自以为那是对她的锻炼,只要坚持送,就能改变她的敏感多虑。

  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出问题了:憋尿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即使面对妈妈。我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头,湿湿的!但她再也没有放声大哭过!

  她小小的心灵到底有过多大的创痛?现在想来,那段日子对女儿来说一定是暗无天日的。同样的经历不一定给别的孩子留下阴影,但女儿却从此陷入了恐惧中。而我却在无知中毫不留情地把她推得更远。假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带着女儿搬回旧家!一定第二天就带着女儿退出那所“双语艺术幼儿园”!

 后来接触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才终于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细心的理解和呵护、更多的爱与自由。如果妈妈都不能成为她最后的安全港湾,她那脆弱如丝的心灵还能从哪儿得到抚慰?对一个孩子而言,当四面八方都无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闭起来?

  现在我知道,女儿因为敏感,比一般孩子千百倍地易受伤害;因为敏感,她也具有更细腻的品质。应该感谢上帝的安排,也许正因有如此敏感的孩子,才使我从心底生出更为敏锐、细致而深切的爱来献给她。

  孙瑞雪: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要锻炼、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有出息的人。我们有意对孩子严厉,有意给孩子艰苦的环境,有意让孩子吃苦,有意伤害孩子。当这些并不奏效时,我们会变本加厉。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给多少孩子带来了苦难,带来了创伤?多少孩子心理出了问题,甚至得了自闭症?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就开始追问,开始反省。一旦明白就痛心疾首地改正,并加倍给孩子补偿。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这些家长从此彻底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用他们常说的话:脱胎换骨了。

                               缇缇的手

  缇缇有一双非常漂亮可爱的手,手指又细又长。

  但在3岁时,她的手却出现了问题。她总爱将手指单调地放在眼前晃动着,同时自言自语。不断重复这种刻板的动作时,外界的一切好像与她没有关系。她很不开心,整个人经常象丢了魂一样。我们曾经看着她,忧心如焚,想不通心爱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来到蒙特梭利学校后,缇缇渐渐快乐起来,她的手也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在眼前晃动手指的行为不见了,自言自语也很少了。

  我从小摊上买了一个沙包,她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复触摸很长时间;我们把米、面、豆子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可能她的手在寻求着从未有过的满足。

  原来我极爱干净,可以说有洁癖,每天都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缇缇的手每天都是干干净净,她的手从没有自由运用过。蒙特梭利学校的马丽老师告诉我,让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缇缇的心扉也在慢慢敞开,她哭着说出了以前从未说过的事:在原来的幼儿园,她曾因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我无法想象那时的缇缇该多么恐惧、无助!她不正常的手势就反映了她过度紧张的内心。

  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无论它是多么高级的幼儿园,也完全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环境,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孙瑞雪:本文作者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有多动症?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乐?为什么很多孩子表情僵硬、木然?为什么有的孩子“自闭”了?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把“环境高档、设备先进、教学有特色”作为学校的广告语,唯独不提人文环境,好像里面活动的不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是一种学习机器。

  唤醒  (一)

  缇缇正在吃加餐。爸爸走进餐厅,坐在她身旁,温和地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了,亲亲爸爸,给爸爸说再见,好吗?”缇缇似乎没听见爸爸的话,面无表情地继续吃着。爸爸又说:“缇缇,爸爸走了,你想爸爸吗?爸爸亲亲你。”旁若无人的缇缇继续吃加餐。看看身旁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再看一看封闭、冷漠的女儿,爸爸难过地离开了餐厅。

  我明白他在极力克制内心的痛苦,不让泪流出来。当我看到他转过身,摘下眼镜、擦拭眼泪时,我的心一阵酸痛,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让缇缇再“沉思”了,我要唤醒她。

  我走到缇缇身边,把她抱在怀中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了,他来和你再见,你应该拥抱和亲吻一下爸爸,那样,爸爸会放心地离开你,可是,你的不理睬与冷漠让爸爸心痛、难过,难道你没发现爸爸在悄悄流泪吗?”我真的有点说不下去了。

  缇缇似乎没听见我的话。我又说:“缇缇,其实你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愿说出来,是吗?”缇缇出人意料地点点头。“那么,下次爸爸来看望你时,你一定要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好吗?”缇缇又点了点头 ,并看了看我。

  就在那一刻,从缇缇的眼神里,我知道她听懂了我的话。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缇缇3岁10个月了。进入蒙特梭利学校大约一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书架上的书、橱子上的玩具、衣柜里的衣服、鞋架上的鞋子、厨房里的碗碟,所有能摔的东西通通摔在地上,然后在满地狼藉中满足地走来走去。这种“行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后就停止了。继之而来,她又开始喜欢抓、摸、捏、揉、切——抓米、抓沙、玩水、玩面、玩豆子、切菜等,这样又过了整整两个月。

  这期间,缇缇慢慢迷上了剪纸,但一直是都乱剪一气,每天早晨起床以及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拿剪刀,剪一大堆碎纸。那时,我隔几天买回一大卷纸。这样乱剪了一个多月,忽然有一天,缇缇开始喜欢按线剪了,她要求妈妈画各种线、各种图案,她顺着线剪出各种简单的图形,后来开始剪越来越复杂的图案。

  春节回老家,缇缇剪的蛇形曲线粘满了整整一面墙。这个学期,她剪纸的兴趣开始淡了,但喜欢上了涂色。刚开始她用一种彩笔随心所欲地涂,后来喜欢把所有的物体都涂成五颜六色,现在,她会很好地设计、搭配颜色了。

  最近,缇缇的词语似乎也丰富起来,经常“语出惊人”。她把姥姥称为“乡巴姥”,把姥爷称为“乡巴爷”;还摇晃着脑袋说:“我要做主宰万物的上帝!”

  楼下的小男孩想跟她要好吃的,她一本正经地说:“多可惜呀,我不愿给你拿。”我带缇缇下楼,小阿姨谎称要追上我们,缇缇大叫: “妈妈!大势不妙了!阿姨会抓住我们的,快跑!”——《白雪公主》里有一个词“大势不妙”,她学会用了。

  一天,我买了油桃,缇缇边吃边说: “一种桃,没有毛,它的名字叫油桃。”现场编起了顺口溜。

  如今的缇缇,每天都开心而满足,作为妈妈,我真是心花怒放。我那自我封闭的女儿,在蒙特梭利方法教育下,3岁前几乎空白的敏感期竟这样迅速地一个个接踵而来。

  孙瑞雪:这个孩子补敏感期像补功课一样,一项接着一项。

  动手,乱放东西,剪纸,乐于使用语词,尤其乐于语词的双解......这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敏感期,或称必要的敏感期,如果没有经历或者错过了,只要不超过6岁,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就能补上学习笔记:

    书里边的几个孩子,是特例也具有普遍性,代表着很多宝宝的特点。敏感型的宝宝对于环境和外界的感知需要很耐心的观察才能发现她自己认读世界的方式,找到合适她自己理解和沟通的方式,这样就能很好的和孩子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