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留存:《野火诗刊》通知暨官华老师对挚桦诗歌《两个瓷碗》的点评

标签:
个人记事野火诗刊两只瓷碗官华点评 |
分类: 我的日志 |
个人留存:《野火诗刊》通知暨官华老师对挚桦诗歌《两个瓷碗》的点评:
以《遗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共计收到作品41首。经过十几位评审老师严谨认真的初评终审,共评选出三首佳作。将在今天晚7.30分《野火诗刊》精英群进行分享。
这三首作品分别有:
萧寒分享齐春玲老师的作品《另一副骨架》
爱丽丝老师分享刘俊伟老师的作品《香火》
官华老师分享挚桦老师的作品《两只瓷碗》
浅谈诗人挚桦的诗歌《两个瓷碗》
作者:官华
诗人必定是具有超常敏感的人,对于生命中的欢乐与痛楚、对于时光的流逝、对于情感的触动、对于生活的启悟,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敏识与洞见。
读挚桦的诗歌《两只瓷碗》,首先感觉他是一个敏感、细腻的诗人。父亲带回来的“两只瓷碗”,“一只刻着梅花,一只刻着迎春花/花纹细碎而透亮”,这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很少用它/里三层外三层,裹着粗棉纸/……逢年过节,父亲才取出瓷碗/盛上饭菜,祭祀祖先”。平静的叙述下,凸显着一种真实的情感、体温,由此及彼,以浅蕴深,生发着诗意。这样的诗歌将日常事件的转义书写,既保留了现实的感性直接性,或者表征的叙写,又在呈现的过程中,或者在无意识的语言转换中带来一种认知上的隐喻的关联。
诗歌在层层递进中,“父亲离开尘世”,“母亲也化作天边的云朵”,“两个瓷碗”从“老家”也“进城”了,作为儿孙的“念想”,也就是年节作为“供桌”上的象征而存在。也因了“两个瓷碗”,“我”的内心的痛处也罢,愁绪也罢,困惑也罢,有所依,有所属,体味中见温情。“两个瓷碗”本为“祭祀祖先”而备,却成为“我”与逝去父母的维系,情感的维系与交流。我们在看到温情的同时,也看到了无法回避的疼痛。
《两个瓷碗》只是一种背景的衬托,却饱含了极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精神折射。不过,诗人挚桦这种隐显适度的情感表达,简净的字词和素朴的意象的交织,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这样的诗歌更具有生发性。(2020.12.21晚)
作家简介:官华,陕西合阳人,现居大荔。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大荔县作协副主席等。先后在《中国文学》《中国诗人》《延河》《诗选刊》《青海湖》《鸭绿江》《诗潮》《辽河》等发表诗歌四百余首并入选各类诗歌年选。著有诗集《春天错过花开》《一个人的渭河》《渭河之南》评论集《诗意的藤蔓》等。现为《洽川》文学杂志诗歌编辑。
附原诗:
两只瓷碗
作者:挚桦(陕西)
昨天,父亲从古城西安带回两只瓷碗
产地:景德镇。比茶碗大比饭碗小
一只刻着梅花,一只迎春花
花纹细碎而透亮
昨天的父亲,平时很少用它
里三层外三层,裹着粗棉纸
小心翼翼,放置在棕榈箱
一到逢年过节,父亲才取出瓷碗
盛上饭菜,祭祀先祖
昨天,父亲离开尘世
母亲从老家把两个瓷碗带进城里
交给我说两个瓷碗是儿孙今后的念想
后来,母亲也化作天边的云朵
搬家时我发现一只出现裂痕
每当看到它的裂痕,内心就会隐隐作痛
再后来,我发现自己
越来越像昨天的父亲母亲
忙忙碌碌里有点困惑迷茫
年节里拿出瓷碗,盛满美味佳肴
香火袅袅中,二老去了更远的去处
无法踩着沧桑返归
就像此刻,寒风呼啸
仿佛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
来到家里,一边端详供桌上的瓷碗
一边抚慰我灵魂的暗伤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