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已故日本央行总裁Masaru Hayami (速水優)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 |
Masaru Hayami (速水優),1925-2009年。1998-2003年担任日本央行行长。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胜寒】当全球主要央行纷纷步入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异度空间时,日本银行前总裁速水优驾鹤西去,使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央银行家们多少有些怅然若失。作为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创者、争议不断的另类央行总裁,速水优留下的货币政策遗产,也许人们还需回味消化很长时间。
速水优注定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争议人物。他领导日本银行的时期(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恰逢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高潮和尾声。为了重振疲弱的日本经济,拯救坏账如山的银行体系,在速水优领导下,日本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激进政策。1999年2月,日银首次将名义利率降到零;2001年3月,为了应对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日银在保持零利率的同时,开始买入日本国债,以政府债务货币化的方式向市场继续释放流动性,也就是著名的“数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2002年至2004年,为了防止银行业的系统性崩溃,日银大量购买商业银行的股票,向银行注入资本。关于这些激进政策的实际效果,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各主要央行,纷纷走上零利率加数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之路。自雷曼倒闭以后,美联储大力扩张其资产负债表,买入大量金融资产并释发巨额流动性,伯南克将之措辞为“信贷宽松”(Credit Easing),其机理与当年日银的政策并无二致。
回首当年,有意思的是,速水优从来都不是数量宽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相反,他一向以强硬的反通胀倾向闻名。某种意义上,这个货币政策的“鹰派”人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被安排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去执行与他的经济学理念相违背的政策措施。速水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二战”后的日银度过,早期更集中在国际事务;当时全世界央行都视德意志银行的货币政策为圭臬,自由市场经济、坚定的反通胀立场加上央行的独立性,是所有央行官员的理想。速水的宗教信仰则加深了这种原则性:与大部分日本人不同,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货币政策理念有着理想主义的内核。外表上,速水是一个非常谦逊和蔼的长者,但是事关货币政策的原则,他会变得毫不退让,敢做敢言,在日本政商两界素有顽固之称。
速水优走上日银总裁宝座的过程,也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他1925年出生于神户,毕业于东京商科大学(现一桥大学),之后即进入日银,从22岁一直工作到56岁,直至在日银体制内升迁希望渺茫,才转至企业界发展。在新的领域,速水则非常成功,他曾任日本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日商岩井的董事长,并担任日本著名的企业商会经济同友会会长达六年之久。1998年,速水优已经73岁高龄、本欲终老林下之际,却以被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推到货币政策的最前台。
速水优最为人诟病的两大政策选择,都与他的鹰派货币政策理念相关。
首先,2000年8月,在日本金融体系依然脆弱之际,速水优置所有的反对意见和政治压力于不顾,毅然决定加息以终止零利率政策。这被很多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视为日银历史上最愚蠢的政策决定。据后来的报道,这次错误的政策决定几乎是速水一意孤行而主导造成。此后美国IT泡沫破灭,日本通缩问题加剧,日经指数暴跌,日本银行不得不于2001年3月重新恢复零利率政策,甚而最终推出了量化宽松。
其次,速水优一向支持强势日元。他真正相信,强大的经济体应该有强大的货币作为支撑。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需要从出口导向性经济向消费性社会转型,而强势日元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但是速水忽视了经济结构转型难以迅速完成的现实,更何况恶劣的宏观经济条件根本不能形成强势日元的环境。时至今日,很多日本出口企业仍不能原谅当时速水的言行。
无论如何,速水优作为艰难时世中日本经济的掌舵人,应该为后人纪念。2003年,当他离任时,曾告诉同僚们:“这段没有海图的航行经历必须要认真评估,留给后人。”这也许是前任日银总裁留给人们的最大财富。■
作者为美国观察家集团高级分析师
本文经编辑后同时刊发于《财经》杂志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