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对与做对”押题指导考场范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健康杂谈 |
分类: 高考满分作文 |
朗诵:《宁鸣而死,不默百生》——淡雅于“喜马拉雅”之《高考满分作文》专辑音频
【原题再现】
上海长宁、嘉定2018届“一模”作文题
有人认为,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新材料作文“对与做对”押题指导考场范本: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有人评价他为:“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他本可以只把事情“做对”,在博里纳日尽心尽力地做一名普通的传教士,但他决意要做些“对的”事情——用画笔展现人间的疾苦,用色彩描摹世间的风景。被时间审判才华与执着是他的天性,而这也使他——梵·高,对艺术的造诣达到了巅峰境界。这般登峰造极恰巧源自他选择做“对的”事情,而非简单地选择把事情“做对”。
把事情“做对”,是人之根本,却也是满足于现状的苟且。倘若听取叔叔约翰的谆谆,一生致力于向世人传播教义;抑或遵从的巴斯德,继承家庭事业,梵·高也可以过得安逸舒适。但其一生也终将局限于此,庸碌一生,默默无为,何来那些被后人惊叹的画作呢?
幸运的是,梵·高坚定地选择了去做“对的”事情。因为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便不再拘泥于现状,转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画家,梵·高不惜为了“对的”事情而高声叱骂那些艺术伪君子们;为了“对的”事情,他背井离乡,去寻觅南方的迷人阳光,去寻觅最美的星空。而这一切,都因为他不甘于现状且如此渴望去做“对的”事情。
“对的”事情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与志向,相比把事情“做对”,它更需要坚强与果敢做支撑。“凡心所向,素履往之”,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因为这般精神,同样孕育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心只为中国教育的陶行知;有了“歌台深处筑心防”,用麒派唱腔展现民族气节的周信芳;有了“平地尚可为山,元济一息尚存,仍当力图恢复”的张元济。他们或许不同于梵·高一生贫苦,但都在旁人低头完成分内之事时,看见了远方的彩霞和生命的光芒,引领着整个民族前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正如陶行知言:“把生死攸关诗化,所以无畏。”陶行知们心中怀着热情与力量,只因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国人所需要的。
同样,聆听麦田中的声音,将悲伤与狂欢融入色彩,梵·高始终坚信青年导师芒德斯对他的教导:“你不可能永远对任何事总有把握。你只有可能以勇气和力量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也许,其结果证明是不正确的,但至少是已经做过了,那才是重要的。”
彼时,他们正站在逝世的伦勃朗(一位甘为最“正确”的事业而放弃做阿姆斯特丹最富商人的画家)的家门前。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对结果报之以淡然,时间会证明你的价值所在。
【阅卷总评】
这道作文题与201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预测”有异曲同工之妙:关注生活,注重思辨,立意范围广。本题中的两种选择——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行事态度。一个人选择哪种行事态度,与其价值导向密不可分。题目就此讨论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就应当做出明确选择,不能观点骑墙。考生从做“对的”事情或把事情“做对”的角度立意都可以。两种选择并不是对立关系,也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两面性,因此考生可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什么情况下做“对的”事情,什么情况下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