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2017-11-02 20:37:45)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健康

杂谈

分类: 高考满分作文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朗读:《一梦黄粱一壶酒》——淡雅于“喜马拉雅”之《高考满分作文》专辑音频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这个故事我读过几遍了,上小学时读出的是孩子的好奇,上初中时读出的是主人的迂腐,现在将随

一个年轻人一起去重读这个老故事。
       
这是一家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老店,隐藏在小巷深处,却不见冷静。顾客多是老者,面前一盏黄酒,闲适的聊着。店里的伙计正在忙,一问才知道,这雨天最是酿酒的时节。
       
说是店里的伙计,其实主要负责酿酒的,还是老店主。将米放进酒器,加上水,老人有些吃力的弓下身子,细细感触米的湿度是否合适。酿酒,最重要的是酒曲。老店的酒曲应是秘方,只见它用锦缎盒子包着,盒子样式古朴,略显陈旧。只见老人小心翼翼量出一块酒曲放进酒器,又仔仔细细的包起来收好,指挥小伙计把酒器封上。
       
也没见有多复杂的工序,怎么这酒就那么出名?年轻人怀着满腹疑惑,见老者得空,忙迎上去问。老人听罢开怀大笑:“工序当然有,这才是第一步,不过这“黄梁醉”出名靠的不是酿酒的工序哩!”老人请年轻人坐下,信手斟了一盅酒,开始了回忆。
       
这“黄梁醉”靠的是手法,酒曲的制作尤为重要。怎么选黄豆,怎么碾麸皮,总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须学两年。然而这之前,还要先“练手”,要做到能捏着刚出锅的大豆不松手,为了释放大豆最本真的粮香,这一学又要十几年。半生弥坚,老人十八岁和父亲学艺,四十几岁才能酿出一壶优等的“黄粱醉”。
      
这手艺全靠代代相传,除苦练别无他法。“其实现在啊,都不藏不着掖着了,只希望有个人把手艺传下去,不管什么家族传承了。”老人狠狠的抿了一口酒,出神的看着门外朦胧烟雨,双眼也朦胧起来,是映着门外的雨,还是匠人无人知晓的孤独。
      
年轻人亦要了杯“黄粱醉”,深棕色的酒浆看着平淡,又有谁知道,这酒水沉浮间翻滚了多少未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一口酒下肚,回荡在胸腔中的,是匠人们流传千载的情怀。
      
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好像从未改变。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萦绕中弥散,他看不见它,却知道,它就在这儿。
      
在老者湿润的眼中,年轻人读出的不是老人的守旧和落伍,而是匠人的坚持和守候。年轻人知道,没有这样的坚持和守候,我们就和美利坚、法兰西没有什么区别了。
      
读者诸君,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

 

2017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一梦黄梁一壶酒

 

【得分点解读】

1、视野开阔,选材新颖。文章通过重读爷爷,突出造酒师傅对“黄梁醉”的痴情和对后继无人的忧虑,题材新颖独特,视野开阔,表达了作者对民间工艺日益凋零的忧思和深广的人文情怀。
       2
、构思巧妙,不落俗套。文章开篇总述,以“重读这个老故事”点题,然后以第三人称叙述老匠人的造酒生涯及其乐与优,最后交代身份,揭示人物关系,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3
、语言蕴藉,耐人寻味。融情于叙事中,本文不见热烈的抒情,却在平和的语言中蕴含深情。“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古年前古拙”“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萦绕中弥散”,这样的语言耐人寻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