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十月里的一个周日,又曾,去了颐和园。
进的是颐和园新东宫门,走不远,先就看见了被游人团团围住的一只铜牛;沿着湖边路,前行,远远的,看见了蓝天下的“佛香阁”,辉煌雍容得让人有些陶醉了。
颐和园,不时就会来一两次,这一座“佛香阁”,却真的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进去过了。
买好十块钱一张的门票,和着挤挤挨挨的人群,从“排云门”,经一道道“门”,过一座座“殿”,再沿高高的石阶,向上,向上,向久已不见的“佛香阁”,慢慢走去。
一踏上“佛香阁”下高高的爬山廊,小时候一次“历险”的情景立刻浮现眼前着:是我五岁左右吧,跟着父母来玩儿,登上了通向佛香阁的,这一条高高的爬山廊以后,父母在廊子最上方坐着,我自己又是几番上上下下地跑;就是在一次向下猛跑时,因为跑得太急,又是向下的斜坡,我竟刹不住脚了,直冲到矮矮的栏杆边,整个身子随着巨大的惯性也向围栏外甩去,幸好我顺势紧紧抓住了围栏下的木条;再回头看,坐在廊子上面的母亲,已经吓得脸色煞白了。
从“佛香阁”,望向它东面的一座“万寿山昆明湖”汉白玉石碑;石碑以整块巨石雕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候建;石碑正面刻有“万寿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均为乾隆帝手笔。碑饰图案精美,碑文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石碑的近前,如今是不可以去的。
从“佛香阁”,远远的,照过了“众香界”,就下行向西,到了著名的“宝云阁”前,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铜亭;铜亭是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外形均仿照木结构建筑样式,重檐歇山顶,柱、梁、椽、瓦、兽,甚至匾额都循着木结构造型,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
铜亭现在是根本不让进了,我只记得亭内是有一张铜铸供桌的,印象里,上小学时候来春游,在铜亭里,看见一位“大力士”,一个人竟掀起了铜桌的一角,直看得我们一大群孩子目瞪口呆,因为之前,我们十好几个半大的孩子一起着,想稍微掀动边角锃亮的铜桌,谁知铜桌,却纹丝不动。
两个人又重向上,走到了“佛香阁”后面的“智慧海”;“智慧海”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以紫色、蓝色的琉璃瓦覆顶,整座建筑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具特色。“智慧海”是为佛教用语,本意是颂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一座“智慧海”的建筑没有使用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无枋檩承重,故又称为“无梁殿”;殿内供奉着一尊无量寿佛;上一次来,殿外壁面间的琉璃佛,凡臂所及处者,均失了头颅,是文革时期被毁的;如今,全修葺一新了。
走出了“佛香阁”,下山,在长廊里,慢慢地走,想细细看那些彩绘故事,只是,满眼里都是如织的游人。
沿湖边,向新东宫门走,远远的,又,看见了蓝天下的“佛香阁”,辉煌雍容得让人有些陶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