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拉之城

(2010-06-13 00:08:23)
标签:

廖一梅

沈奇岚

卡尔维诺

分类: 颜如玉

 

最近读的很杂。从廖一梅的文字起,到沈奇岚的博客,到追踪从前follow了很久后又中断的一篇连载(现在终于完结),到现在手边的卡尔维诺的长篇。还是一一的写几句吧。

廖一梅

最近才知道她的名字,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因为出国太久。起初是因为豆瓣上转载的一篇文字,“爱情是一种不死的愿望”,文中提到刘索拉(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一个非主流音乐人,她的表演方式很有意思,也是洪晃的好友),提到索拉和她的音乐会。说着说着,就笔锋一转,从索拉讲的故事转换,提到文字的重点:爱情。她说,爱情不是永恒的,但追逐爱情是永恒的。不由得一愣,随即暗暗叫好。

她还说,为什么要有男人和女人呢?他们如此的不同,不能相互理解,但又相互爱恋,必然带来伤害。随即解惑说,她想是因为,设计男女的程序,目的是为了通过激烈的相撞来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变得宽容有领悟力,不狭隘。

很好的说法,虽然跟圣经上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但是要表达的意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通过对方的存在来更好的了解自身从而了解他人,借助爱的需求让自己和对方得到共同成长。

一时间,有一点贪婪的,想读到更多她的文字,搜了一下,发现她竟然是“恋爱的犀牛”和“新暗恋桃花源”的作者,同时还是,著名的话剧导演孟京辉的太太。不由脱口而出一声“难怪”,夫妻档合作,你来写我来导,事业做的是风生又水起。稍稍看了一下“恋爱的犀牛”的剧本,又转而读了一下她关于窦唯的一篇文字“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心态,略略的读来,尖刻的地方入木三分,精彩的部分会心一笑,只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是一个有着犀利文笔的,不论什么时候都有着不曾泯灭的理想的,当火热的理想冲撞残酷的现实却仍然充满热情的乐观向上具有使命感的文化人。而她,是这么一群人或者说一些热情的人的代表。不管曾经是多么的愤青叛逆焦躁,可是现在你看不到这样的痕迹,因为岁月与磨砺已经将他们彻底转型为温和而安静。但是,请不要替他们惋惜。。。因为,在那偶尔燃着小小火花的眼眸里,你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里面仍然在跳跃的火热的灵魂,不是像现实妥协,而是现在懂得用更加体面而有效的方式坚持沉淀过后的自我。。。

她也同时是一个女人。里面住着一颗感性的心。从她的字里行间,你知道,不论发生过一些什么,也不论将来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什么,她的文字,会是那一面鲜明的旗帜,久久的飘扬而屹立不倒。

沈奇岚

一直把人的文字,按照给眼睛看的,给心看的,给理想看的,给精神看的,分门别类。而我阅读的速度,也因这不同的分门别类而区别对待。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逐字逐句的细细推敲,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

沈奇岚的文字,是我喜欢的,那种给心看的读物。当然,又是这许多给心看的读物其中的一种。这个复旦大学的哲学系高材生,如今,在德国攻读博士,学的,仍然是哲学。

她给很多期刊写稿,一篇又一篇,从女友,到周末画报,时尚周刊,瑞丽,嘉人,还出版了一本书“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情”。

这一个礼拜,在office里面呆着磨时间,熬到下班回家的时候,只是累,要在床上小憩一会才有力气起来煮饭做事情去运动。可是当我做完这一切坐在电脑面前,读到她文字的时候,却感觉久违的舒心,开始觉得温暖,觉得人生是香甜的,是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的。

你不需要思考许多,只需要把心和耳朵腾出来空间,静静的,听她讲故事,讲她的生活,透过她的眼,看到欧洲小城,在威尼斯迷路,在卡塞尔看文献展。还可以看到,她在给她的朋友和亲人写的信,一字又一句,娓娓道来,细细的开导,语重又心长。又好像是在以邻家姐姐的身份跟你讲话。你不需要很费力气,也不需要正襟危坐,趴着,靠着,倚着,吃点零食,听点jazz,怎么都好。

有人说,文字是通向心灵的窗口。我想,内心温暖又阳光的人,也不过如此吧?

因为,通过文字的窗棂格纹,我们看到那一颗美丽的舒展的平和的心。

那个姐姐,她曾说,太阳向西,候鸟向东,我们总是,后来习惯了离别而不伤感。她曾说,假如温柔是一种理想,那么,请趁来得及说爱你,她曾说,情是不长久,但是,总有一盏小屋向你亮着。

她还说,我们活着因为我们有同类。

我想大概是的。

卡尔维诺

认识他,也是因为沈奇岚的一篇文字“在威尼斯享受迷路”。

她转载了他的一段话,很有感觉的一段话,我从中嗅到一种味道,那是一种生命里很熟悉的味道,很是村上春树。搜了一下,立刻感叹自己发掘了另一个宝库。你知道,生命的很多遇见,都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random,一个又一个的紧密而又巧妙的衔接,认知的大门就如多米诺骨牌式的一扇随一扇的开启。

点开首页便不能停下。而且读得异常的缓慢。哪怕是一句极其普通的句子,读来却总是感觉意味深长,句子背后有着淡淡的却又无法令人反驳的哲理与寓意。那是一种千帆过尽而平复隽永的心境,毫无焦躁,却又依稀闻的到作者那稀薄的浅浅的伤。从篇篇寓言中,你分明能感觉到,他那敏感的触觉多疑的心,而且,他是以一种无比清醒的方式,通过满载想象与滑稽的看似荒诞的对话 ,以轻松的笔调和口吻来嘲讽着这个残忍的世界。

他说,人假使在荒地上走了很长的时间, 自然就会期望到达城市。还有,城市里的每样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样子。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求肯定城市的存在

关于采拉之城

记忆的潮水继续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描述今天的采拉,应该包含采拉的整个过去:然而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针的天线上、在旗杆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抓花的痕迹、刻凿的痕迹、涂鸦的痕迹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城市,都是这样一个采拉之城。有时候,城市是眼中那一块清新的绿地,平整如画,空旷恬静;有时候,城市是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与高楼间悬起的巨大LCD宣传图像,瞬息变化,快得令你应接不暇;有时候,城市是转角处突映眼帘的巨幅彩色涂鸦,色泽艳丽,却又鬼魅狰狞;有时候,城市是旧时建筑的一角阁楼,有着尖尖的塔尖与雕花的图案,旁若无人的倨傲着;有时候,城市是街角处热闹的Irish Pub,深绿与浅绿交织的古朴把手与素净门窗图案,隐约提醒你它的起源与历史;有时候,城市是废弃铁桥上锈迹斑斑的一截栏杆,耳边呼吁而过的风在呻吟着它的沧桑与以往;有时候,城市是百年学府的庄严刻花木门与高高悬空的学院守护神像,罗马式的实心长柱支撑起长廊与拱柱,带着不怒而威的冷静;有时候,城市是路过的墨绿莲蓬式铁伞café,喷水的音乐池子哗啦啦的泻出跳舞的乐符与嬉笑声音;有时候,城市是黄昏时静谧的散步与空气中浮动的暗香,华美的斜阳伴随回眸处的清心等待:远处灯光的亮起,一盏,两盏,又一盏。直至全城灯火闪耀。
 

于是仍然,继续在这样的采拉之城中生活,行走,离开,观看,思考,不知不觉,又来到一个新的采拉之城,然后用新的痕迹与感动来填满与刻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这样的三座城吧: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在不同的时间,拥有不同的心境,带来不同的城市感觉。现在的采拉之城,是昨天的未来,是今天的现在,是明天的过去。记忆一天一天累积增长着,如潮水般愈涌愈上,采拉之城如巨大的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迅速的膨胀。

依然在路上,我们的采拉之城依然在继续。而我们行走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也许就在不远的时候,不远的地方,全新的生活在颔首等待盼望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纪末的童话
后一篇:盛夏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