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认识

(2018-01-04 19:13:56)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是研究开发新能源转化、利用的关键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造的专业。这个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首批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是工学门类材料类中最年轻的专业之一。

  李美成教授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内涵就在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一体化。与传统的材料(如合金材料)不同,新能源材料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像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不是单纯的硅,而是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如PN结等),并能实现光电转化功能。因此,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不仅是材料或元器件,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该专业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打通新能源材料和器件之间的断层

  还拿电动汽车做例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比如,钛酸锂负极电池具有快充性能、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点,缺点是能量密度低、价格高,适用于公交车使用。但是,近来碳负极的快充电池进步很快,其能量密度高、成本低,有望替代钛酸锂负极电池。无论是哪种电池,其材料和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最终都要把材料做成电池。当然,这只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中的一小块内容。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领域有哪些?

  李美成教授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目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有:

  一、能量的转换过程。比如,光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热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风能转化为电能,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等等。比如,太阳能电池就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人工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能量的捕获与存储。2016年11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李克强提出,要集中力量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是新能源并网技术和储能、微网技术上取得突破,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电网系统调节能力,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发展先进高效节能技术,抢占能源科技竞争制高点。2016年,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批准建设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还针对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等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目标。储能技术将是未来五年研究的重点之一。另外,风力发电机叶轮的表面涂层(具有防腐等性能)、燃料电池等,都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领域。

  三、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传感器。这是李美成教授最近认识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够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领域。在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电网的改造、综合能源系统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但其中还缺少关键的节点,或者说互通的开关。接入能源系统的能源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进行智能调配。而目前的电网,还缺少“眼睛”和“耳朵”,无法迅速、准确地调配能量。这些“眼睛”和“耳朵”,即传感器,恰恰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用武之地。很可能某一种新能源材料的运用,就会引发一场巨大的革新。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学什么?

  2012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主办了全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第三次研讨会。全国三十多所高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负责人、新能源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新能源出版单位等,共70余人参加。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对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发表讲话。他指出,新能源行业发展要走踏实之路,新能源专业的院校要立足自身特色,克服发展瓶颈,为新能源建设出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吴达成在会中指出,新能源人才培养应加强普遍人才的基础教育、师资的合理引进、加强交流和联合办学。

  各高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背景有很大不同,所以课程也各具特色。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其课程特色是复合型、专业交叉性强。李美成教授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机理是基础,材料是主体,器件是材料的性能体现。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三者有机结合。

    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区别

  这两个专业都属于工学门类,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属于材料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属于能源动力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面向新能源产业,其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跨度大,学科基础来自于多个理科和工科,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软件、经济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已有专业积累,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都有较大差别。详见《新能源新动力》。

 

专业领域:

 

二、电能能源化学领域
(1)燃料电池:低铂/ 非铂催化氧还原与氢(及生物质燃料)氧化过程,含催化材料与催化机理解析;新型抗自由基非氟固态电解质的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效能量转换多孔电极界面行为与极化本质;高一致性电堆选控策略与机制、高可靠性系统集成技术;高燃料利用率的燃料电池水热管理技术;开发新型储氢材料及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
(2)动力电池:高比能量材料体系研发;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界面调控等基础科学问题;发展电极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开展基于全电池系统的电化学过程研究;促进锂硫电池等新型金属锂电池体系研发成果的转化。
(3)液流电池:高浓度、高稳定性电解质溶液的制备技术与工程化放大技术;高性能非氟离子传导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高导电性、高活性电极双极板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大容量、高功率密度液流电池电堆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高功率、大容量)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
(4)储能型锂/ 钠离子电池: 低成本、长寿命锂/ 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快速电极反应过程机理的研究;锂/ 钠离子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5)铅酸和铅碳电池:碳材料作用机理研究;负极析氢抑制技术的研究;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电池结构设计与生产技术研究。
(6)锂- 空气电池: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正极材料的研究;不挥发高电化学稳定性电解液的研究;提高金属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的研究;高性能固体电解质隔膜与氧气选择透过技术的研究。
(7)全固态电池:发展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环境应变性的离子导体等固体电解质体系,开展新型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合成方法与电化学性能研究;开展界面物质间的化学和电化学相互作用及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全固态锂电池制备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8)可穿戴柔性电池与微电子系统储能器件:研发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和新型固态电解质;研发具有高的电子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柔性集流体;研究强度高、柔韧性好的封装材料;设计与电子系统适配的新型电池结构和封装技术。

三、太阳能能源化学领域
(1)太阳能电池:发展结合第1~第3 代太阳能电池的新型叠层技术;第3 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实用化。
(2)太阳能燃料:宽光谱半导体材料的开发与制备技术研究;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础研究与规模化;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太阳能电池与电催化的结合;高效光电化学系统的界面工程。
(3)太阳能热化学: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太阳能热化学储能;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