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九华山赋》与茶

(2019-09-03 10:42:09)

在阳明的诗词歌赋中,较早出现“茶”的当属《九华山赋》。按照现装书局版阳明全集,《九华山赋》作于壬戌年,也就是弘治十五年。这一点是有争论的。关于阳明几上九华山,有说两次,有说三次。正德十五年那次没有争论,主要是弘治十四、十五年,阳明到底是一次还是两次游览九华山。据钱德洪年谱,阳明是弘治十四年,奉命审录江北,多所平反,事竣,遂游九华山。张立文先生依据阳明自己所作《九华山赋》注为“壬戌”即弘治十五年,认为弘治十四、十五年共两次游九华。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认为,“事竣,遂游九华山”,并不等于弘治十四年当年游历九华山,而且从赋来看,当为春季,阳明弘治十五年八月归越,不可能归越途中游览,应为弘治十五年初的那一次游览。钱明先生据阳明手迹拓本落款弘治辛酉(十四年),也认为是弘治十四、十五年两次游览。笔者认为,如果资料皆真,阳明弘治十四年底到十五年春,滞留游览九华山的可能性比较大。

按照阳明的思想经历,他在弘治二年“始慕圣学”,主要是通过拜访大儒娄谅娄一斋,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这个娄谅是吴与弼(康斋)的弟子,对娄谅的拜访对阳明以后的思想影响很大。弘治六年会试不第,弘治十年学兵法,弘治十一年谈养生,弘治十二年会试举进士出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弘治十三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弘治十四年奉命审录江北,之后游历九华山。可以说九华山之游对阳明的思想影响也很大,弘治十五年八月他就告病归越。此刻的阳明已经完全从仙、释之溺超拔出来,或者说彻底划清界限,他认为仙术簸弄精神,佛道断灭种性。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九华山赋》的开始他的兴致是很高的,仿李白学屈原,“启鸿濛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掏金沙之清潦。凌风雨乎半霄,登望江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吊谪仙之遗迹,跻化城之缥缈。钦钵盂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阳云而独蹻。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熇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下安禅而步逍遥,览双泉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悬百丈之灏灏”,“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据说,阳明在九华山遇见了两个人,思想大变。一是仙家蔡蓬头,“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一是佛家异僧,“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后再至,其人已他移,故后有会心人远之叹”。这两个人的话,一个说他不是修道之人,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一个指明了他的儒家哲学思想之路,不是朱子一派,而是周程心学。

阳明回到了现实。“试明茗于春阳,汲垂云之渊湫”,《九华山赋》里关于茶的就是这两句。明代的饮茶制茶之法与前代发生了巨大变化,饮茶的精神境界也被提高到一个文人文化哲思的高度,茶经历了从实用,到道,再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的茶经历了从春秋的生煮羹饮,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代的泡茶,从饼茶到散茶的发展,对于饮茶的精神境界也发生了变化。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载:“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这种清饮,更趋向自然,可尽茶之真味。可以说这种变化,既有当时政治策略的因素,也有佛教文化影响的因素。阳明赋中“试明茗于春阳,汲垂云之渊湫”,既是写虚又是表实,展现了这种状态。

对茶本身的追究简洁了,内向审美增强了。明代朱权的《茶谱》讲明代茶事,分为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但他更强调的是“以膏为饼,杂以诸香,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自然之性即天之性,天性即道也,天性的展现就是理。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虽然有“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但他更注重的是茶的清雅洁净与人品性的高雅洁白。饮茶,少不了像佛家那样参禅悟道,对于自然的追求又是道家的精神主旨,只有品性高洁,当是儒家经世致用过程不可或缺的法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