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正定开元寺内的安重荣德政碑

标签:
历史文化文学 |
分类: 知不足小斋词选 |
注:
宫”。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韵(第三句末三字,可作“平仄仄”),下片两平韵,第一、二句对偶。别有《浣溪沙》,又名《山花
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因此其形象经常出现在石碑之下。安置在开元寺里的这座赑屃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只,鼻孔
象猪,昂着脑袋,形象笨拙而可爱,有着“天下第一赑屃”之称。专家、学者们通过碑刻残留的一些帝王年号、庙号、官职爵位、
所记事件,对照相关史料分析、查找可能的相关线索,最终基本确定,这座碑是唐末五代后晋安重荣的德政碑。安重荣是后晋石敬
瑭时期的成德军节度使。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
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卑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卖国行
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
此碑是奉晋高祖石敬瑭的敕面,于后晋天福三年(938)立,天福七年(942)正月初二安重荣被害不久被石敬瑭的妹婿、五代
此碑是奉晋高祖石敬瑭的敕面,于后晋天福三年(938)立,天福七年(942)正月初二安重荣被害不久被石敬瑭的妹婿、五代
后晋大臣杜重威,为了讨好后晋主子和契丹主子将其砸毁并掩埋于地下。
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现存的建筑却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的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
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
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唐乾宁五年(898)
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凌霄塔、须弥塔、华塔、澄灵塔)之一,是我国建
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一篇:正定隆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