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个发现了莫言
1979年《莲池》(当时是内部刊物)创刊,是保定市文联创作组负责编印的。当时地址在保定市“古莲花池”院内最南侧的二层楼上(不是《莲池周刊》所说的秀水胡同),木制的楼梯很窄,只能上一个人,胖子上不去,得卡住;二楼的地板也是木制的,都上着红漆。小楼南侧紧挨着的有几间小平房,当时大作家徐光耀就住在那里。后来这栋楼又改建了,在北侧又接了一部分,就是现在的“驻景楼”(下图)。当时创作组组长是苑纪久老师(后任《长城》杂志主编)。《莲池》一创刊,苑纪久老师就把我(另外还有张祝丰、徐顺才)借调到《莲池》工作,具体负责来稿的初选、登记和其他日常工作。
当时来稿较多,都是我第一个打开信封,逐个登记、阅读,然后再把自认为好的作品交给苑纪久老师。这其中《莲池》先后收到了梁斌、李英儒、邢野、冯志、孙犁、从维熙、刘绍棠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我看了后,再转给苑纪久老师,他看后再分给其他编辑。铁凝的《啊,阳光》我看了后觉得不错,交给苑纪久老师,在《莲池》发表的。当时作品还需改下,我代表《莲池》编辑部去铁凝家里(当时老保定日报对过)征求修改意见,正好尧山壁也在那,铁凝留我在她家吃了晚饭。这篇小说是她在博野张跃村当知青时写的。后来王大民兄给我推荐了一篇小说,是陈冲写的,我看了觉得写得不错,也发在了《莲池》。韩东的《三遇高立》是亲自拿给我的,看了交给苑纪久老师,也发在了《莲池》。
http://s6/mw690/001W6cfPzy72JphqT2Zf5&690
http://s1/mw690/001W6cfPzy72SyzWLvif0&690
莫言发表《春夜雨霏霏》的期刊
我认识莫言是在1980年底,他长得不是很帅,眼睛不大,但一脸的憨厚、诚实。他说他叫管谟业,莫言是他的笔名。我问他为啥叫这笔名,他说把“谟”反拆开就是“莫言”。那时他好像在易县石门那块当兵(1976年入伍),个子比我矮一些,但脑门宽大,我夸他聪明,将来能写出大东西。后来我听人说1997年脱离军界,莫言转至地方《检察日报》工作。当时收到他两篇作品,我觉得还算可以,就交给了苑纪久老师。苑纪久老师又把这两篇作品交给了毛兆晃老师,毛兆晃老师让我联系莫言来编辑部谈修改意见。我把给莫言的信写好后寄出七八天后莫言就来了。莫言非常谦虚,虽才小我一岁却称我“胡老师”。我把莫言介绍给苑纪久、毛兆晃老师。后来毛兆晃老师给莫言谈了修改意见,莫言很聪明,没多久就把小说就改好寄给《莲池》编辑部,我看了觉得改得很好,名字叫《春夜雨霏霏》,全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形式,以散文的语言,写了一个朴实贤惠的妻子(不是《莲池周刊》所说的未婚妻)思念远在海岛服役丈夫的内心情感。我把这篇小说交给了毛兆晃老师,1981年发在了第五期《莲池》。后来有人说,如当时我不识货,把莫言的稿子往垃圾篓一扔,也许就没有莫言的今天。后来我和苑纪久、石雨、钟恪民老师谈起此事都颇有感慨。当时保定市文联主席张金慧(《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鼓声》、长诗《大山传》、儿童文学《王二小的故事》、诗剧《王二小放牛郎》、话剧《儿童团》、秧歌剧《反扫荡》的作者邢野的夫人、)对莫言非常关心,曾考虑莫言要复员准备把他借调到保定《莲池》。以后莫言又在《莲池》发表了《丑兵》、《为了孩子》、《售棉大路》、《民间音乐》。
光阴荏苒,时已过卅年之多,恐怕莫言早已不记得这个《春夜雨霏霏》的发现者了。但莫言的作品我没有忘记读: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高梁殡》、《狗道》,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在此热烈地祝贺莫言的《丰乳肥臀》获得诺贝尔奖!
——《藏书报》2016年7月4日
http://s8/mw690/69c6d155hcc7636fcaa57&690
当时《莲池》编辑部办公的地方,也是给莫言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