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莲池画院讲师张龢庵的《百花诗笺谱》

(2010-07-24 14:55:31)
标签:

保定历史人物

文化

收藏

张祖翼

分类: 保定乡帮文献
          清代莲池画院讲师张龢庵的《百花诗笺谱》

  近日在万隆拍卖会拍得一套《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百花诗笺谱》),为清代张兆祥绘。张兆祥,号龢庵,北京人,清末著名画家,善画花鸟,设色妍雅,备极工致,折枝花卉尤显秀丽生动。张兆祥自幼师从孟毓梓,深得写生要诀,作画重实物观察,亲手养花摹画。不仅如此,他还研究郎士宁(1688—1766,清代著名宫廷画家,意大利米兰人)的西画技法,能融会中西,画风独到。张兆祥所绘的《百花诗笺谱》,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画面布局又不乏求同存异之妙,单枝或多枝,走向与伸展富于变化。《文美斋百花诗笺谱》刻工精致,印刷优良,尤以印制的数种笺谱,精美典雅,别具一格,是清末著名的笺谱之一,流传很广,深受大众的喜爱。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图籍精品里就有一套《百花诗笺谱》。
  张祖翼在《百花诗笺谱》序中所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求。故世之评画者以神韵为上,迹象次之。然神韵、迹象缺一不可。古今工花卉者,不可胜数。至我朝,恽南田(恽寿平)先生出以工笔写生,花之精神与花之状态,皆栩栩欲活,可谓极艺林之能事矣。自是而后,术如恽先生之生香活色,戛戛其难之。析津(北京)张龢庵先生精六法,尤工折枝花卉,海内赏鉴家莫不许为南田后身。文美斋主人(焦书卿)以所画花卉制为诗笺百幅,铸版行世,侔色揣称,尽态极妍,所谓‘赵昌(北宋画家)画花写花形,徐熙(五代南唐画家)画花名花神’者邪?镂既竣,为书数语以赠。”光绪丙午秋八月张祖翼书于京师下面钤阴文红印款:磊龛。    
  张祖翼(1849—1917年),字逖先,又号磊龛。安徽桐城人,青年时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宗石鼓、钟鼎书,隶法汉碑,刻印师邓石如。着磊龛金石跋尾、集书汉碑范。亦工行、楷,偶写兰竹,俱有韵致。力充气足,望而知为书家笔也。晚清著名篆刻书画家,出生于一个“四代十翰林,三代十高官”的显宦世家,是清末民初海派四大金石书画巨擘之一,与吴昌硕齐名。杭州西泠印社,其石坊额上的“西泠印社”四字,就出自他的如椽大笔。张祖翼是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大清朝名士之一。1883年(光绪九年)至1884年,他远赴英国游历近一载,把所见所闻的英国政治、经济、民情、风俗写成诗歌百首,回国后结集为《伦敦竹枝词》一书出版;以孔孟之徒的眼光看近代英国,以“杨柳青青江水平”的笔调写泰晤士河,使得这部作品异趣横生。
  天津文美斋早在清光绪中期就曾售书籍并兼营印刷,刊行文史书籍刻印精美,尤以印制精致笺谱而闻名,文美斋主人焦书卿。焦书卿书坊学徒出身,平生虚心好学,潜心敬业,造就成为有文化素质的书商,在文人圈内被尊称为“焦三先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焦书卿请名家张兆祥绘制笺谱,博得了南北名人雅士的一致赞许。笺谱秀美清妍,色彩动人,收入《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
  这套书为上、下两册,线装,二百页,开本为30×19厘米。宣统三年(1911年),文美斋以料半宣纸(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说),采用传统水墨套色(“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印制。笺谱秀美清妍,色彩动人,装帧精美,且可作为画谱临习。与荣宝斋、西泠印社的笺纸相比,毫不逊色,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三者上乘之作。《百花诗笺谱》里还应有诗人查轶青的题诗,不然就不叫“诗笺”了。但这套书没有(大都没有)。在2007年6月1日上海国际商品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拍卖专场)上曾有一套这样的《百花诗笺谱》,当时底价为4500—7000元,最后以12100元成交。当年致力于收集刊印笺谱的著名作家鲁迅及郑振铎视《百花诗笺谱》为精品,均有收藏。鲁迅在1931年的“书账”中记:《百花诗笺谱》一函二本。振铎赠。七月二十三日。正是由于《百花诗笺谱》等笺纸的影响,鲁迅与郑振铎于1933年合作刊印了著名的《北平笺谱》,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曾说道:《笺谱》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一大纪念耳。
  “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有记载说是明末“十竹斋主人”胡正言发明的。这两种技法在印刷《十竹斋笺谱》中有充分的运用。“饾版”印刷技术,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迭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画图。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又犹如现在的“木版水印”。它是民间众多的雕板刻工、印工多年实践的经验积累,是多种门类且相近的民间姐妹艺术互相促进启发下,版画作家们善于发掘、整理、去粗取精而形成的。是依据画作原稿的设色情况,经过细致的分版,将各自不同的颜色分别雕版,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拱花”印刷技术是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办法,与现代钢印的效果很相似,富有立体感,适于印鸟类的羽毛和山水中的行云流水。它是在木板上雕刻出画作的线条和轮廓,将纸附在版上,用手指或毛毡等反复按压,使画作线条凸现在纸上,达到显明突起的主体效果。“拱花”技术分为无色压凸和设色压凸二种。文美斋在印刷《百花诗笺谱》的过程中,多处使用了设色压凸的技法,这种方法比无色压凸的方法更难,实际上是“拱花”技术与“饾版”技术的结合。它不仅要将所表现的画作压凸于纸上,而且还要把原作的颜色恰到好处的套印在相应的位置上。
  我考证了一下“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史,认为“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不是胡正言发明的,早在明天启六年颜继祖就用饾版印制了《萝轩变古笺谱》,而胡正言《十竹斋笺谱》则刻成于崇祯甲申(十七年),颜氏笺谱早于胡氏笺谱十九年。在万历年间还有《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比颜继祖的《萝轩变古笺谱》还要早,是目前我国“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发现最早的版本。
  在清末,张龢庵还在保定“莲池画院”做过讲师。“莲池画院”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是在莲池书院正式成立后,由书院的文人雅士结诗书画社于莲池,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当时叫莲池书画社。保定乃至大江南北的书画名家诗人汇集于此,行诗作赋泼墨挥豪,使保定书画之风大开,成一时之盛事。乾隆十年(1745年),莲池辟为行宫时将书院的南园改建为行宫绎堂,使行宫和书院隔开才正式在莲池书院中成立莲池画社。直至光绪三十年(1901)废除科举后,各地书院更名易辙,莲池画社才正式改为独立的莲池画院,并正式面向社会办学授徒,开设国画、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科目,直至民国年间。当时的莲池画院名家汇集,师资雄厚,一大批书画名家执教于此,如著名画家纪文白、吴焕彩、谢鉴礼、冯春湖、刘雪湖、李菊衣、朱迈群等都在莲池画院任教授徒。为保定培养了一大批书画家。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莲池画院作《莲池书院图》流传至今。王雪涛、黄胃等书画名家亦曾受教于莲池画院,可见当时莲池画院之盛况。

                                     ——《收藏周刊》2007.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