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长柄青铜熨斗

(2010-07-22 18:17:41)
标签:

青铜熨斗

分类: 收藏与鉴赏

                  汉代长柄青铜熨斗

    汉代实心长柄青铜熨斗,盆形圆口,左侧口沿有残缺,宽缘。微弧形底,熨斗通长41厘米,口http://s13/middle/69c6d155t8ce63af79ddc&690径16.6厘米,高5厘米。实心长柄,柄上有六字铭文,铭文笔划均匀,字体死板,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錾痕明显,为“小学二册”所錾刻。柄长24.4厘米。古人当时把炭火放在熨斗里来熨丝帛、衣物。在我国,熨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记载了,但那时不是作为熨衣服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残酷的刑具,熨烫人的皮肤,令人不寒而栗。
  史书上曾有“炮烙始于蒸斗”的记载。熨斗作为熨烫衣服的工具,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多为青铜制成,素面无纹饰。到东汉时期,熨斗的制作已很讲究,有的柄端做成龙头,有的配以支架。再往后,铁制熨斗逐渐多起来。这时贵族使用的熨斗制作已相当精美。(晋)《东宫纪事》记载,皇太子纳妃,有金涂熨斗三枚。梁简文帝《和徐录事见内人做卧具诗》有“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句。(晋)《杜预集》载“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可见,熨斗已是民间至少是大户人家比较普遍的家庭用品了。
  唐之前的一千多年中,熨斗一直保持着汉代的形制,长柄、圆口、微弧底,口径多在10—15厘米,柄长多在20—25厘米。随着使用方法的改进,熨斗由实心长柄逐渐改为空心短柄,再加木把手,底部也由微弧改为平底,形状由盆形变为斗形。这些改变的优点是节省原材料,节省熨衣时间,熨斗保热时间长。唐代是我国熨斗盛行的时期,因为当时丝织业非常发达,加之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所以,熨斗熨衣在上至君主,下及黎庶中已相当普遍。这种普遍的行为又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入诗入画,使我们得以了解古人熨衣的情况。
  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宫人夜夜辛苦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君王之服是御衣,天天要熨以保持龙威,朝官的朝衣也须挺贴,才显官仪。王建《田侍郎归镇》诗中写道:“熨帖朝衣抛战袍,夔龙班里侍中高”。白居易的《春早秋初因时即事兼寄浙东李侍郎》诗又描写了官宦之家熨衣时的热闹情景:“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在其另一首诗《缭绫》中,他写到:“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也就是说连刀剪纹都得熨平,可见熨衣还需要比较娴熟的技巧。宫廷富贵人家熨衣是这种情景,那么贫苦人家呢?王建的《捣衣曲》描写了一位贫苦人家的女子捣衣、缝衣时的悲苦:“夜深月落冷如刀,湿着一双纤手痛”;“冲少熨斗贴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如果说诗还有点抽象,那么画就直观得多。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详尽生动的古代女子熨衣的场面。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但是当时有钱的贵族、官员少不了在死后还带上一把上路(随葬),所以汉墓出土熨斗较多。
                              ——《收藏与鉴赏(《文物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铜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