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帽筒的历史还应向前推一百余年
(2010-07-21 13:02:23)
标签:
帽筒的历史 |
分类: 收藏与鉴赏 |
帽筒,其器形直上直下,口底相若,寓意“一统天下”。有记载说帽筒创烧于清嘉庆时期,我看这个历史还得向前推一百余年。根据胎质、秞色和青花、釉里红的发色,我收藏的这两只青花釉里红帽筒(如图)要比嘉庆时期的还要早,应为清康熙中期——为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帽筒。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也曾出现过帽筒,那时的康熙还没有登基,还属于顺治时期,这显然没有根据,与历史不符——到现在还没有发现顺治时期的帽筒。然而在电视剧《太祖秘史》第十二集中,在尼堪外兰的身后,也摆放着一只青花花卉帽筒;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魏东亭的身后也摆放着一只帽筒,这个时期也属于康熙时期,倒是有些依据;但在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第六集里,狄仁杰身后也摆放着一只帽筒,这就不符合情理了,看后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多数帽筒以山水、花鸟、人物为绘画题材,极富观赏性,因此,帽筒的功能随着中国历史的改变,由原来的实用性自然而然演变为装饰性、观赏性。帽筒的品种样式有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玉兰花型等,最常见的为圆筒形,有的还带有镂空开窗和雕瓷堆塑。它一般有三种尺寸。一为普通常见型,尺寸高在28—30厘米之间,口径在12厘米左右。二为加大型,多数是放在香案上的陈设器。尺寸高在32—36厘米之间,口径15厘米左右。三为小型,其用途为文人雅士放在书桌上的陈设器。尺寸高在18—22厘米之间,口径在8厘米左右。而后两种式样为帽筒中较少的品种。它的色彩用料也特别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墨彩、粉彩描金、红彩、浅绛彩、广彩、素三彩料彩及单色釉,以常见的粉彩较多。制作材料有金属、陶瓷、木器、毛竹、紫砂等。本文所说的是陶瓷帽筒,陶瓷帽筒最为常见。
古人过去很讲究礼节,素有“冠不落地,鞋不上桌”之说。即帽子是戴在头上的,有关人的尊严,所以不可能随便放置,尤其不能放在地上,其实更因为很多时候冠、帽象征一个人的功名。“冠”和“官”为谐音,冠落地了,也就没有了仕途。于是“冠落地”是人们非常忌讳的。
这两只青花釉里红帽(如图)筒虽不是一对,但从风格上看,疑为一人所画。一只高度为28.3厘米,口径12.2厘米。一只高度为28.7厘米,口径12.5厘米。后者胎壁稍厚一些。图案都为三分法:上部口沿一圈高2.3厘米图案,为四“开光”花卉图案,以外为“青花留白”花卉纹饰。“开光”为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借鉴于古建筑的开窗,指器物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长短线型,勾勒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或花瓣形等的栏框,在“开光”内描绘山水、人物、花卉等花纹,使主题文饰突出,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明代称“锦地盒子心”。底部一圈高2.3厘米“青花留白”图案,此图案以青花打底,留白出几簇梅花。“青花留白”是用釉下青花表现蓝地白花纹饰的一种非常工致美丽的纹饰制作方法:绘蓝色为地,留出白色为花。其工艺繁杂,青料消耗量大,在纹饰填绘上又颇费工时,因此这品种的青花器产量较少。中间部分为主要纹饰:山水。山水远近分明,山中藏楼阁,树木掩映;山下有河流,河中有帆船航行;河上有拱桥;河边有人垂钓;天边大雁飞成人字型(后者没有大雁图案)。图案丰富,景色宜人,表现出了我国山川、河水美丽多姿的风光。
这两只帽筒胎质细腻,比重大,手感沉重,釉面坚硬。秞与胎结合紧密,釉色亮白,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可谓康熙时代标准之器。圈足,其形近似泥鳅背。主要色彩为青花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是用1300度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此彩绘为云南宣威珠明料所绘,着色力强,彩料透彻,发色亮丽纯正,色泽鲜艳,明快青翠,有“翠毛蓝”和“宝石蓝”之感。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此料明嘉靖后开始使用,康熙中期被普遍采用。珠明料烧出的青花发色,当时可以说是青花瓷的标准色调,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青花一改清康熙早期气势粗犷的单线平涂之法,以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在再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点缀山色和树木的花叶,使“钴蓝”与“铜红”交相辉映,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显得分外娇娆,趣味盎然,令人赏心悦目,使帽筒的整体色彩更加绚美,色泽清雅,给人以美的享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釉里红的色彩似一朵一朵团絮状凝聚物(这是清早期釉里红制品所独有的特征),气泡大而稀疏。青花气泡则小而密集。釉里红绘画线条灵活简练,显色老到,红中泛褐,层次分明,不混浊,不浸漫,呈色稳定。因为清乾隆时期釉里红色彩艳丽,这只帽筒要早过乾隆时期,应为康熙中期上乘之作,为目前国内外诸图录康熙器中所罕见,弥足珍贵。
釉里红始于元末,俗称“青花加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到明中期后烧制便逐渐减少、停烧。在康乾盛世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青花釉里红产品的制造又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多。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工艺复杂,制作时,在胎体表面绘制钴料或铜红料后施釉烧制。由于古代烧制陶瓷火候难以掌握,窑工仅能凭借经验控制反应进程,从而间接控制釉里红发色。整个制瓷过程中,诸多因素左右釉里红发色,导致所制釉里红发色难获理想状况。釉里红是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彩料调稠了,不易与胎结合,烧成后容易掉彩脱落,绘制时亦拉不开笔;彩料调稀了,容易流彩,会蒸发掉。氧化铜在摄氏800度以上就会蒸发,但钴蓝成色的温度却高达摄氏1300度C;要同时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难度很大。所以烧制釉里红,从颜料配制和自始至终的制作工序都要十分严格。若稍有偏差,产品即废。而且越是大器就越不好掌握。“大器难成”就源于此。所以青花釉里红被视为古瓷珍品。
洪武时候的釉里红,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发色,很多类似黑色,人称“:釉里黑”。宣德朝的釉里红过于鲜艳。我认为只有康熙时期的釉里红才是纯正色彩。康熙釉里红产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完美,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在帽筒的家族里面,这两只青花釉里红帽筒可算是精品中之精品了。虽两只都有伤,也属百璧微瑕。
——《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论文集》
前一篇:三义堂《黄华馆全辑註青云集》诗帖
后一篇:对《镜花水月》一书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