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2010-07-21 10:24:19)
标签:

古阁

汉书

居人后

章怀

分类: 知不足小斋藏书略考

           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http://s4/bmiddle/69c6d155t8c723fe463a3&690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TITLE="☆ 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   

 

 

 

 

 

 

 

 

 

 

 

 

 

 

 

 

 

 

 

 

 

 

 

 

 

 

 

 

   http://s12/mw690/69c6d155t8c723cf8b84b&690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TITLE="☆ 同治金陵书局“汲古阁本”《后汉书》" />

 

 

 

 

 

 

 

 

 

 

 

 

 

 

 

 

 

 

 

 

 

 

 

 

 

 

     同治版《后汉书》(纪传体史书),四函十四册八十卷(九十卷),开本为27×18.5厘米。封面中间镌刻篆书书名:后汉书。书口的黑色单鱼尾下刻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后汉书》字样及页码。为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版心单黑鱼尾下有:“汲古阁”字样和书名、页数。书末牌记有“金陵书局仿汲古阁本刊”字样。钤印:戴X吉赠。金陵书局是道光十九年曾国藩起的名字,曾国藩命欧阳小岑在南京挂牌设的书局。
  金陵书局为金陵官书局,为同治三年由曾国藩设立,其前身为江南官书局。洪全奎(字琴西)总其事,当时称为提调。张文虎、戴望、冯煦、刘恭冕等人分任校勘。金陵官书局刻书大都以毛晋汲古阁版复刻。也就是说,金陵书局购买了毛氏后人的雕版,自己再印刷。虽然这套书书口有“汲古阁”字样,但也不是“汲古阁”印的,也不会早于同治年间,因为金陵书局同治三年才成立。但从此书的纸张、墨色上看,其印刷时间也不会晚于同治年间。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元嘉九年(432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都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后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少帝时加位特进。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贤,即李贤(654-684),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第二子。李贤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才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潞王,两岁时封为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他年幼时便有读书过目不忘的能力,高宗曾在李绩前面赞叹自己儿子天生聪敏。先后被封为沛王,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上元二年(675年),其兄李弘死于合璧宫,六月时改封李贤为皇太子并奉诏监国。李贤曾召集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一同注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得到许多赏赐。此外,李贤还有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在监注《后汉书》时,指责武则天临朝和任用外戚,尽管当时朝廷内外对李贤评价颇高,但武则天却对他不太满意。她屡次下书训诫儿子,两年以后,李贤终于被武则天派遣的酷吏左金吾将军丘神绩逼令自杀。死时年仅31岁。李贤死后被追封为雍王。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将其灵柩迁回长安、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又追赠他为章怀太子。故称“章怀太子贤”。 


(阳关三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