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蠡县志》


标签:
保定历史人物文化收藏韩志超 |
分类: 保定乡帮文献 |
http://s5/bmiddle/69c6d155t8cf597365774&690
蠡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京津石三角腹地。春秋战国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身退曾于此经商。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曾在此招贤纳士。这里是清代“颜李”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李恕谷的故里。在蠡县西曹佐村北有李恕谷墓,墓前有碑,碑额http://s15/bmiddle/69c6d155t8cf59c0a43ce&690篆刻“高山仰止”四字,碑身刻有“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仲夏”。知县秦聚奎敬立、撰文,吴敦仁书丹墓表。三十年代,震惊全国的“高蠡暴动”就发生于此;《红旗谱》的作者、著名作家梁斌,著名画家黄胄也诞生此地。
《蠡县志》主要内容有星野、山川、堤防、乡社、风俗、古蹟、陵墓、城池、公署、文庙、书院、名宦、秩官、科第、明贤、忠节、贞烈、寺观、仙释等。《蠡县志》中说:“大宋台在城西南五里,大宋村之东南,高二丈有奇,上有清凉寺,http://s10/bmiddle/69c6d155t8cf599895839&690山门南向,可以远眺四围,榆柳丛集,古柏翠树。寺内佛经万卷,经柜森陈,见者莫不惊为。别是人间一洞天也”。可惜大宋台上的清凉寺,连同寺内的万卷佛经早已不复存在了。这部《蠡县志》还记载了当时许多古蹟,如城内西北隅的“神井”、在仉村龙泉寺内的“龙泉”、在鲍墟的“龙渊”、在南中委村东的“五龙宫”、在县城北的“侯世故城”、宋与契丹筑的“郭丹城”、在刘村西的“孝妇井”、在南刘陀村南水坑内,现青石一块,形状古怪,掘之无根。相传为飞来之石,以此故名的“化山”、北堰村西的“温凉碑”。还有当时蠡县的八景:紫薇烟雨、浮图晚照、佛狮其形、古陵相影、神井阴云、孟当怀古、博陆灵祠、龙渊感应。如今还有几处存在?!蠡县八景,在新纂修的《蠡县志》里,一处也没有提及。连同好多处古蹟也没有提及。
韩志超适逢直隶始纂《畿辅通志》,续修《蠡县志》,到现在已有133年了。韩志超,号鹤云。1875年任蠡县知县,山东省章丘县人。何云诰,号凤五。继韩志超1876年任知县,安徽省凤阳县人,拔贡。张璯,号竹泉。河北丰润县举人。
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李复初纂修《蠡县志》。李复初,字学甫,号对霍,山西洪洞人,嘉靖十一年(1532)任蠡县知县。这部《蠡县志》为目前发现最早县志,仅“天一阁”收藏一套。我收藏的这套,是继隆庆五年(1571)刘伯缙、崇祯年钱天锡、康熙十九年(1680)耿文岱等人纂修《蠡县志》之后的第六部。这部《蠡县志》,对研究蠡县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教谕:是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学官名。宋代于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史.职官志四》中曰:“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