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柏拉图“诗性的迷狂”

(2011-07-19 15:2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艺术

谈柏拉图“诗性的迷狂”

 

    在众多关于诗学的理论学说中,柏拉图的“迷狂说”是备受争议的,虽然“迷狂说”并不是柏拉图的原创诗学学说,仅仅是从古老的宗教术语中拿过来的,但他对“迷狂说”重新解读,却赋予了“迷狂”以新的含义。

柏拉图认为迷狂是神圣的,是一种“神灵的凭附”,柏拉图认为这类神圣的迷狂有四种形式:一、预言的迷狂,指预言家们在预言未来时受神灵感召所陷入的迷狂状态;二、宗教的迷狂,指那些家族先世的血债而命数预定的人为赎罪免灾在祷告祈神时陷入的迷狂;三、诗性的迷狂,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四、理性的迷狂,柏拉图认为,这种迷狂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忆——对理念世界或真实本体界的回忆,是最高层次的迷狂,柏拉图在在《斐德若篇》描述过这种迷狂:

“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的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1]

在希腊语中,“迷狂”一词与“灵感”“出神”是相通的,所以,迷狂的第三个层次——“诗性的迷狂”,又可以说是“诗性的灵感”、“诗性的出神”。

    柏拉图非常注重灵感,他认为灵感是来自于神的,灵感即为神灵所感的状态,这就是他“诗神凭附”的理念。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的思想,非常尊崇神灵的,认为只有神才是一切事物的准则,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神有神的理念,所以柏拉图无可争辩地将神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他的文学艺术理念的形成。首先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为捍卫神的神圣地位,把诗逐出理想国(这里被驱逐的诗仅仅是那些不敬重“神威” 的诗人的诗,而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则被许可),因为他发现希腊人的理想败坏与诗的教化有的紧密的联系,因此不准一切亵渎神明的诗进入理想国。其次,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授的灵感来完成的,是神的凭附和恩赐。在《伊安篇》中,伊安无法说明为什么他只有谈到荷马才会顿生情趣,文思不断,而一谈到其他诗人的作品就顿生倦意[2],柏拉图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是神的凭附,也就是附体,当神灵凭附在你的身上时,你就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在迷狂中与神灵进行思想的交流,产生文学的灵感。柏拉图描述这种灵感的产生:“诗人是一种轻飘着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词句,像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谴。”从这里可以看出,灵感的产生并不是与一个人的个人努力有关的,而只是诗神的驱遣。因此:“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也有时唱出最美妙的诗歌[3]。”因此,只有在神的凭附下陷入“诗性的迷狂“,你才能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没有这种迷狂,哪怕你技艺再高,也永远写不出好的作品,所以说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迷狂是获得灵感的途径,也是灵感的表现状态,这种迷狂不是毫无知觉的状态,而是一种半清醒的状态,既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又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好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易中天认为迷狂分为高级和低级的状态,按照柏拉图的四种层次划分方法,预言的迷狂是属于低级的迷狂,理性的迷狂是属于高级的迷狂,而介乎二者之间的,即诗性的迷狂,诗性的迷狂就是灵感。“诗性的迷狂”不像高级的理性的迷狂,也不像低级的预言的迷狂,它是一种“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迷团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由于热爱智慧、渴望洞见绝对的美和绝对的善而置世俗于不顾,才被执着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所以相比于其他层次的迷狂,诗性的迷狂更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性质,陷入迷狂而富有诗意,所以不像其他形式的复杂的迷狂形式,因此柏拉图认为,很少人能达到这种迷狂的状态。

    从“诗性的迷狂”可以延伸来看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阅读体验,写文章和作诗一样,都需要一种“迷狂”,即灵感,不同的是诗兴的迷狂比较短,可能是心血来潮一瞬间的灵感突现,而文兴的迷狂则需要更多灵感的突现。因此,常有作家因为长时间写作或者读者长时间阅读而陷于文章情节的“迷狂”中而不能自拔,把文章中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从阅读的文章中得到故事情节的回忆,并在头脑里不断强化这种回忆,以致于陷入“迷狂”,因此柏拉图又将这种由回忆产生的迷狂称作“爱情的迷狂” ,“当灵魂恢复羽翼,回忆起上界里的美,举头望见永恒的本体境界那真实的存在的时候,灵魂的迷狂就会带有凝神观照、静思默想的特点”,这是最高层次的迷狂。[4]

    从柏拉图的“诗性的迷狂”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诗性、对灵感的重视,但他的“迷狂说”中所包含的“诗神凭附”等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迷狂说”是柏拉图借用的宗教术语以谴责某些非理性的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对社会进行理性教育以达到理性秩序的社会(柏拉图推崇理性,因此把理性的迷狂放在最高层次);其次,柏拉图“诗神凭附”的观点明显是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希腊神话中有主管诗和文艺的神,因此把诗和文艺方面的才能看作是文艺女神的偏爱,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他把文学创作全部归结为神灵的恩赐是不符合现实的,是一种无可知论,因此有学者评价说,柏拉图有对一些自己作不出科学解释的理论,采用神秘的玄妙术语以敷衍读者的嫌疑。

    总的来说,柏拉图“诗性的迷狂”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灵感产生原因作出解释的诗学学说,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其所揭示的关于灵感与天赋的关系,灵感与神明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也许从现代科技角度,我们能解释灵感是如何产生的,但作为古代哲学家的柏拉图,能从个人体验提出灵感是一种“诗性的迷狂”的观点,这也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到底是否存在“诗性的迷狂”?到底灵感的产生是否是“诗神凭附”?到底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否是产生于“迷狂”?这些问题只有当我们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时才能得到答案,因为迷狂就是一种体验。

 

2011年4月27日



[1]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 江玉娇: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9卷第3期,第113页

[3]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4]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