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评中国现代诗人网“清明诗赛”部分作品

(2012-06-12 19:21:50)
标签:

陕西

清明

咳嗽声

简评

文化

分类: 评诗与论影【文化评论】

  写在前面:有段时间没上网了,非常想念这里的朋友们,但现实情况决定了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大段的时间与朋友们品读精品,分享快乐。没上网并不表示我断绝了与文学的往来,相反这段时间我更多地是在身边寻找意义,现实的工作虽更忙了,但个人觉得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学不仅仅表示着一种爱好,也承担着一份责任。所以,在每天的忙碌之中,我把仅有的一点时间放在了对身边人、身边事的关注之上。这样做无形中就冷落了论坛,说来愧疚。说愧疚,是源于前些天晨管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中,晨管说了许多关于论坛发展的构想与希望,晨管对论坛的无私奉献总所周知,但他那种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却是我在此次电话中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的,这让我动容,感觉还是应该就身边事与网上事做一个平衡才好,愧疚就是为此而生。紧接着,晨管给了我一个任务,就是让我做清明诗会的评委,幸能得此重托故而不敢怠慢。在完成投票之后,又将自己阅读作品的一些感受集结于此,贴来与大家分享。评点的水平谈不上,都是一己之见,难免偏颇,当然还是为无法做更多的评说过意不去,有什么不妥的大家多多担待。


离我很远的母亲

文/陕西 姜华

昨晚月光如水 母亲的咳嗽声
又一次走进我的梦里 六个儿女
在上个世纪 把操劳和肺病留给了
母亲 我知道 小家碧玉演过老戏的母亲
希望我到庙梁上那堆黄土前
她的新居 去看她 坐在她身旁
听她慢慢的唠叨

在李家嘴村 母亲的针工女红
与她的长像一样出众
母亲 一个落魄秀才的掌上明珠
于一个春日的午后 在锁呐声中
嫁给了一个民国初年的教书先生
那是我的父亲 一个经纶满腹的人
母亲就这样轻而易举的
终结了少女时代的生活
母亲就这样轻而易举的
绕着锅台儿女转起了圈子
母亲就这样轻而易举的
在乡村 透支着简单而充实田园光阴

在2011年这个清明的午后
我坐在母亲的坟前 惆怅 孤独 忧伤
阳光在头顶上比划着
希望手表的钞针和我的年轮一齐
往回退 退 一直退到从前
退到狼外婆的故事
退到汉剧《三娘教子》
退到母亲热哄哄的怀里

简评:整体看过,感觉这首诗歌的质感是比较好的。“母亲的咳嗽声\又一次走进我的梦里”,清明,这个既定的时间点,又好像是连接着阴阳两隔的俩母子的一个纽带,这种联系是无需提醒、无需准备,自然而然的,而咳嗽声无疑是母亲操劳一生的象征,所以,这个开头不错;在尾段处,作者换了个第三人称的视角,镜头感很强,一个“退”字又像我们展现了时光的深邃感,让读者也跟随作者急速返回了过去,所以,这个结尾也很好。

相对于开头与结尾,个人感觉中间段落有些落差。中间段落简单点说是“篇幅较大,内容偏瘦”,其实如果这段能接着首段“慢慢的唠叨”这个话题,翻现出一个个过往的具体而微的细节,那样就会充实丰满起来了。另外,对于标题,是否离用“近”来替代“远”更有效果呢?


爷爷

文/陕西 万世长

风吹过万家梁的时候 爷爷 我想到你
走的时候 天空很低 细雨在咬紧山道 和送行的队伍
听父亲说 在我三岁那年 三月粮荒的日子
你扛回最后一捆柴火 天就黑了 要喝的水还在桌上
爷爷 你就瘫软在地上 走了
在你贴身的衣兜里 有一张粮票 外面是塑料纸
用布条捆着 你留下这粮 留给埋你的人

再没有什么 几间瓦房还在 用过的农具还在
还有 爷爷 那些为你送行人的礼单 土地和姓氏
在万家梁 除了种地 你再没有别的手艺
跟泥巴一样怀有悲伤的日子 只知道种庄稼和收粮食
只知道天灾要命 饥饿要命 一双手 一把锄头
抵达心里最白的地方 每天要做的事情 就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

爷爷 然后你隐退 退到时间看不到的地方
被三月收回 成为山梁上遗失的居所
每次回老家 我总要去坟地看看 除了烧纸
我唯一能做的 只有除草 围石头 再添上新土
静坐在坟头 添上一些走动的痕迹
这样去缅怀 也许会让我的心 得到片刻安慰

简评:读过长青不少诗歌,基本都是以“万家梁”为中心而展开的,每每都充满了泥土的气息,每每都是描写那些曾经很熟悉的农事,但每每都能写得很精彩,非常佩服。在这首中长青老兄从一些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的朴实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简单的描叙背后却有许多意义或非意义相关的东西。如“一双手 一把锄头\抵达心里最白的地方”,这不仅是真实,更像是真理。如果说非要找出一点毛病,那就结尾处弱了点。


春天里的清明节】

文/李庆贺

对于一棵树或一株小草
遇上春天,绝对是一种幸福
而我只能站在门口观望——
为那些开始泛绿的植物感到高兴
石头静默着,躺在绿色的岸边
青苔依偎在晨雾里的河床上
把一些春天的细节说得更细
感动着南归的燕子,欢歌曼舞
用一把黑色的燕尾剪
剪出柳绿,剪出桃红
剪出云彩里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
湿漉漉的三月,湿漉漉的清明节
摆在村口的往事,记忆如昨
老远就看见母亲眺望我的身影
依旧像一颗树一样
从我离开你的那一天
从你离开我的那一天

今天我站在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
为何我没有想到母亲当初的伤心
穿越生命的底线,云层和山峦
如果我的眼泪可以换回过往的时光
如果生命可以轮回
在寒冬的日子里为你准备一桌好饭
静候春天,等你归来

拎一篮你最喜欢吃的水果来看你
闭上眼,妈妈就在身边
嘘寒问暖的话依然温存在耳边
蒙蒙细雨,细雨蒙蒙
想到你现在永远的孤独
我只有笑着,笑着——
像一朵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简评:就像我在回帖中说到的那样,这首诗歌整体对感情的流露有所节制,尤其是结尾处的意境,不枝不蔓的,恰恰好。当然了,相对而言,前面部分虽也有一些好句子,但铺展的有点开了,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层次感。建议能收一些效果可能会好些。


【祖父母的清明】

文/ 安徽 张义和


我的祖父和祖母
一定很和善
这一点有清明的青绿
温柔为证
我的祖父母
一定很多情
清明的雨水
湿润了村村的桃红
未见过面的亲人
我只能以泥土和麦苗
与你相认
跪下膝盖的地方
正值万物萌发的早春
祖父和祖母
你们一定很忠诚
梦想的种子在我的血液里扎得很痛
你们一定很宽厚
我的思念是流水清风
你们一直沉默地喂养我的心灵
清明
我如今还是怯怯地
大地的青色里读你们的绵长的思念
泪水就像河流
就像天空飘过的雨水
我还是相信蓝天相信清风
相信爱与感动
祖父母的清明
多青色多花束多阳光
雨水般的泪水里
我见到了属于你们的清明

简评:这首诗以感性与理性的交汇与排比见长,层次感也不错。“未见过面的亲人\我只能以泥土和麦苗\与你相认”这几句是是从“实”处写“虚”,绵长的情愫寄托于泥土和麦苗,写得贴切而自然,形式简约,意义深沉,这几句应是这首诗歌最精华的句子了。但可惜的是,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这种优势没能延续下去。


【清明遐想】

文/浙江 忠民


清明,站在厂外的走廊
母亲在远山的朦胧中奔跑
雨,是她的汗水吗
打湿了我的双眼
风,是她的白发吗
轻抚我的思念

母亲不停地跑啊跑啊
跑成了我手中的一本诗集
无月的夜晚
心跳,触摸一行行滚烫的文字
灵魂与灵魂幸福的拥抱
诗集又恍惚是一方墓碑
在我手掌站立

我流淌的泪水呵
无声地洗濯姓氏上的尘埃
陈母鲁氏”的文字
又在天地间生辉
母亲,又从我模糊的眼睛跑向远山
身后撒下雾一样的山岚
挡住了阴阳相隔的视线

简评:忠民兄弟的勤奋大家都看在眼里,而他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精炼的句子,富有层次感的构思,形象的比喻都赋予了这首诗歌难以言语的美感。这里“诗集——墓碑”这个比喻让人眼前一亮,“我”用生命为母亲立碑的形象跃然而出。或许是作者想表达母亲操劳的身影吧,“跑”字纵贯全诗,但个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别扭,但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难道需要整体推倒重来?矛盾。


【献给母亲的诗】

文/山西 晨抒wang


你提前选好了地方
让父亲先走
然后 你离开我们
在那里与他约会
多美啊

你走后的第一年我回去
参加大哥二儿子的婚礼
我站在你的胸口
解开一个疙瘩 你笑啦
父亲笑啦 大哥也笑啦

这次 我没有给你上坟
白茫茫的雪花
裹着我的思念
大哥说 规矩也能破
清明时他替我烧香

你坚决不让父亲
回他们祖先的行列
你说那里太吵闹
你们图清净 我在梦里
看到你和父亲接吻

简评:同样是写对亲情的怀念,客观地讲,晨管这首出手不凡,诗歌没有写成一贯的悲悲戚戚的感觉,相反还有不少诙谐的笔触,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诙谐能让人读后有所感,有所悟。个人感觉这样的表达距离“不悲不喜、不增不减”的境界已经不远了。不过还是忍不住想提一点意见,那就是诗歌中相对主观的表达是否可以去掉?例如首段的“多美啊”,首先从整体来说,这句有点凸,其次这句话也是“约会”的潜台词,不说也可;再一点,尾段的处理如果能与首段在形式上(内容上其实有共通之点)相得益彰的话效果是否更好?


【绿色篇章:把春天拆分抒情(组诗)】

文/ 江苏 落云听雨


这个季节,我无法靠近海子的河流
我只能在自己的庭院前面,造一个小小的汪塘
小脚奶奶每天傍晚都要从这里汲水
浇灌她的辣椒苗和丝瓜秧
每一棵禾苗都在等待滋润
清明, 淅沥的一场雨, 让太阳的根须垂地而落
小小的汪塘, 瞬间, 长出花的样子
云朵, 还有那些沙漠中的甘泉
在天空和大地缓缓的涌动
呢喃的水声, 散布的湿润
让河流与撞击另一条河流


现在, 我要把春天拆分
在雨水之下写出渴望
仿佛我是浪花的一朵
在四月形成杏花溪
一个季节的使命缓缓流过
而祖母那长满老茧的手
不会因春天的慵懒而放弃忙碌
多象若干年之后的一颗杏仁, 虽苦尤香

……

简评:落云的诗歌意象万千,一个个场景被描绘得生动鲜活,一气读下来唯有欣赏与陶醉了,莫怪我无法将|“评”写得更像“评”了,呵呵

 

2012.3.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