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实录

(2010-10-27 21:52:49)
标签:

教育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三小学    于洪利 

教材简析:本首诗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屋的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写下的一首名诗。诗以朴质无华的语言,浑然天成的结构,深厚真切地道出了客居他乡亲人别离的思念之苦。从体验诗歌情感感悟诗歌意蕴的高度出发,笔者以一首自创的仿古诗与之进行比较性阅读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热情高,理解体会深。尤其可喜的是,学生根据本诗仿写的忆亲诗,辞由情发,情应景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快要来临,知道它的来历吗?

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

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

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

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留心生活,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咱们一起

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体悟诗情

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

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抽读)

师:谁来评评?

生:“茱萸”没有读准确。请大家跟我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一生读)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表达思

念的千古名句。(齐读这两句)

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速

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

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

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生:遍插茱萸。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吧!让我们以诗传情吧!(生和

着音乐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觉得题目中,哪一个字最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说):

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想。

生:思念。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生: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背出来?

 

)、再读领会,感悟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诗中的佳节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沉思一下后,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读着,读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生(高兴地点点头):是。

师(微笑地走过去,拍拍他的头):这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读得多了,你自然就理解了。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你做得很好!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茱萸是一种草。

生(不由自主地插话):古代的人插茱萸是为了辟邪。

师(故作满脸惊讶地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书上的介绍。

师(恍然大悟):哦,你是查了资料,是不是?

生(高兴地):是!

生(纷纷不信任地睁大眼睛,满怀期望地竖起耳朵)

师(缓缓开始介绍):这首诗是王维在17岁的时候写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当时,王维在那时的首都长安,他的家乡在山西永济

 

师:查资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在上课之前也在很多

现在,你明白了吗?题目中的山东并不指现在我们常说的山东,而是--

生:指华山以东的家乡。

师:对!请大家对照这副图画,再读读这首诗,相信你一定又会有很多读懂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知道了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在长安,他的兄弟在老家山西永济。

生:我知道了遥知的意思……

师(打断他的话):你能把你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吗?

(犹豫片刻后,走近黑板,在长安永济之间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

师:你为什么把线画得弯弯曲曲?

生:因为遥知遥远的意思,长安和永济的路很长,诗人才会想念

家乡。

师:对!请大家对照这副图画,再读读这首诗,相信你一定又会有很多读懂的地方!

师(转身问大家):他的看法对不对?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对!

生(激动地站起来):我还知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诗人在遥远的

长安,所以他觉得很孤独。

师:对!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知道了诗人是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兄弟的。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我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还看了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道的。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多次朗读前两句诗)读了以后,

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因为诗人在遥远的长安,离开自己的家乡很远。他才17岁,平时就很会想家,到了节日,别人都和家里人在一起,就他一个人,很孤单。他一定更想

家里人,所以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满心喜悦地):为你如此精彩的发言鼓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比较阅读,欣赏

师: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7岁。想知道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

几岁吗?

(兴致盎然地)想!

师:22岁,正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读书。

(不由地一愣,随即哈哈笑起来)

师:我知道你们为什么发笑。不过,当我第一次读了这首诗后,我也仿写了

一首。想看吗?

生:想!(教师出示仿写诗《十一月二十二日忆母亲》:独居学校为孤身,每逢生日倍思亲。遥知母亲下厨时,煮成寿面少一人。诗一出示,学生便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师:读了这两首诗后,你是否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在想念自己的亲人。

生:我发现作者都不在自己的家乡,(他们)才想念自己的亲人。

生:我发现王维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想念兄弟的,老师是在自己生日的

时候想念母亲的。

生:我发现老师的生日是十一月二十二日。

师:大家发现得真多!愿意把这两首诗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吗?

生:愿意!

(五)模仿习作,迁移

师:写诗简单吗?

生(点点头):简单!

师:有了这么深刻的感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数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作品

生:《星期二忆母亲》,独居铁力为学生,每逢睡觉倍思亲。

          遥知母亲下班时,独自一人回家去。

生:《八月十五日忆春安父亲》,独在学校为学生,每逢傍晚倍思亲。

                            遥知父亲开车时,驾驶室里少一人。

生:《十月十日忆家中妈妈》,身在三小为书生,每逢夜晚倍思亲。深知妈

妈铺床时,枕边忽然少一人。

生:《九月十八日忆母亲》,独在学校无亲人,每逢深夜倍思亲。

                           遥知母亲醒来时,身边实在少一人。

生:《九月三日忆原校朋友》,独在铁力没朋友,每天晚上想朋友。

遥知友在睡觉,梦里玩时少一人。

生:《六月一日忆初中哥哥》,独在校里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哥哥在学校,买得玩具少一人。

师:听了你们这么优秀的诗歌,我有一种从心底里流出的感动!星期五,你们把你写的这首诗送给你的父母,就是这星期的回家作业!下课!

 

 

作者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三小学  于洪利  邮编  152500

手机 139458743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往事如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