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居笔记》摘抄

(2022-03-22 08:06: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这种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它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它最脆弱的时期。千万不要为万众瞻仰而高兴,看看瞻仰者的眼神吧,最严重的危机已在那里埋伏。

渤海国被灭就像是一出有声有色的戏,突然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一切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至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为一种远离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而付出代价。

城市的邪恶最终是一种经过集中、加温、发酵,然后也进行了一番装扮的邪恶。因而常常比山野乡村间的邪恶更让人反胃;但是,除非有外力的侵凌,城市的邪恶终究终究难以控制全局、笼罩街市,街市间顽强地铺展着追寻唱的世俗生活。因此,我们即便无法消灭邪恶也能快步走过它,几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广阔绿洲。每天都这么走,走过邪恶走向人性,走向人类的大拥挤和大热闹。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数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既要改变贫困又不敢问津贫困的反面,不追求富裕却又想像着一个朦胧的前景,这就是人们在这里山村中找到的尺度。

后辈们是前辈宅院的忠实的清扫者。而小商贩却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

一个成功者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者。

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这么潦草的告别,总以为会有一次隆重的弥补,事实上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弥补,我就潦草地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

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蒙昧—野蛮-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梯。

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有阶段,相对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

从一个没有自己家的家乡,到一个有自己家的异乡。离别家乡,恰恰是为了回家,我的人生旅行,怎么会变得如此怪诞?

他毕竟是他,很快在艰难困苦中抬起了专门发现生趣,开始代表中国文明的最高层次。

滋润的风,温暖的水,畅快的笑,洁白的牙齿。

九州大地时时成为一块广阔无比的“铁板烧”,负载着一个个火烫的话题嗤嗤地冒着热气,失去了可触可摸的正常温度。

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饲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九州大地全部都成了科举赛场,一切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抵押在里边。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存在了1300多年,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科举取仕把选择过程变成了塑造过程。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了,把一切上筛的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

科举本是朝廷与文人之间秋波对接,文化 与政治之间情缘初订。科举考试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

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面对这些妓女,新科进士们多年苦求、一朝得意的全部内容都立即褪色,唯一剩下的优越只不过自己是个男人。男人以知识 求官职,妓女以美色求生存,而男人的那一点知识,她们却在谈笑中一一降伏。

一群读书人,只能以动物的形态,来表白自己对文化的坦诚?只能以最丑陋的仪仗,来比赛自己的文明?

考场只是官场的附庸,自己的基本身份只能是驯顺的官员而不能是刚正的学者。练达在无奈中,劳累在灵活中,规范在技巧中,消融在网络中。

深不可测又朦胧混沌的中国文化能为任何一种勉强自圆其说的答案提供可能性。

对身边的现实问题发表一点议论的也未必是人才,因为议论和操作完全是两回事。

这是一种没有结论的回顾,没有终点的叙述,走笔至此,满心怅然。

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个叹成了今后若干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

阮籍在木车中真正体会到了啸的厚味,美丽而孤寂的心生在夜气中回响。

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是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鲜血的教训难道一定要用新的献血来记述吗?

 小人的几条行为特征: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

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

其三,小人不怕麻烦。

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

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着。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

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小人分类:

1、恶奴型小人;

2、乞丐型小人:他们的脚永远踩踏在转换所有权的滑轮上,获得前,语调虔诚让人流泪,获得后,立即翻脸不认人。

3、流氓型小人;

4、文痞型小人。

一个美国学者说,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