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除了金牌还有别的
标签:
易思玲奥运精神金牌含金量伦敦奥运杂谈 |
分类: 漫画 |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120810/84b8a95cf1.jpg
画个金牌
全球优秀健儿在在短短十几天的直接、剧烈身体对抗和竞技中,尽展力量美和个性美,营造了一个竞争之美、一个和谐之美、一个举世无双的大美。运动员的体能、心理和道德,由此得以体现、锻炼和培养,人们也在观战中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虽然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然而现代奥林匹克发起人顾拜旦先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参与本身即意味着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向往,每个参与者却不一定能做到“最快、最高、最强”——因为每个项目之“最”只有一个,荣获金牌的,也只有一人。奋斗在于个人,成果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只要参与了,奋斗了,就是好样的。
然而一旦论及金牌,有些体育管理部门、地方领导、大众传媒、企业家以及不少观众,却往往把奥运精神抛到爪哇国了。得金牌固然荣耀,值得庆贺,这是常理,没得说。然而奉行“金牌拜物教”,唯金牌是论,成王败寇,则近乎是一种传统变态心理。
先看媒体:易思玲获10米气步枪首金后,中国多路记者蜂拥采访,第三名喻丹则一直被冷落一边无人问津,悄然自行离去。第三名就不是荣誉吗?第三名尚且遭此冷遇,没得奖牌者,谁肯斜他一眼?
再看体育管理部门:它不但极度看重金牌,有时内部规定摘金数量,更将金牌的所谓“含金量”分为三六九等。它说“首金”含金量高,可“首”不“首”,不过是比赛程序决定的。它说“第一百块金”含金量高,可那不过是得主恰好碰上了。它说在从未得过金牌的项目上所得“第一金”含金量高,可那不正说明这个项目此前挺落后吗?总之,金牌就是金牌,同样珍贵,它们都包涵了荣耀、汗水和进步,为什么厚此薄彼呢?论“含金量”其实是对被“薄”者的不尊重,远离了奥运精神。
三看地方领导:据说湖南和广州相关部门争相表明,易思玲其人属于本地。那即是说,这个冠军的荣誉,乃归于自己的领导或培养之功了。难道,这些领导要把人家孩子努力得到的金牌贴到自己脸上,也当成自己的GDP以为炫耀不成!
四看企业家:北京奥运时,一企业承诺,将重奖“首金”得主1000万元,而被寄予厚望的杜丽在重压下错失名利双收良机。陈燮霞将“首金”收入囊中,至少获得500万元奖金。夺得第二金的庞伟则仅拿到150万元。企业家是不是抛钱赚吆喝,咱不管,他爱给谁给谁,但其心态,总是不怎么健康,至少背离了奥运应该遵循的和谐精神。
奥运鼓励和学习先进,也更张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气馁、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为胜利者喝彩、庆贺,也应为失败者鼓劲、加油。
咱们在参与或观赏奥运的激烈竞技时,在论及运动员的胜负时,除了金牌,应该还有其他值得关注和思索的东西。这或许才是奥运带给我们的真正价值。
文/王乾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