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下)
(2022-07-11 08:44:55)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下)
家教分析:故事《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的作者家庭教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她遵循了两个重要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第一,“孩子没有不喜欢故事的” 。这是因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在心理上,其“自然属性”本能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在他们眼里,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玩具家具、大自然和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与他们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童话的拟人化手法,正适合了儿童这一自然属性心理。更加之童话中对“人物”性格、能力的极度夸张,更顺应了儿童认识、探究世界、改造甚至主宰世界的强烈愿望,使得他们对童话故事中 “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有独衷、喜闻乐见,他们因为喜欢被“代入”故事而感同身受,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故事《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中,不爱刷牙的“小熊哈利”的遭遇就深深打动了晨晨,使晨晨因害怕自己会像小熊哈利那样,“没有牙齿不能吃好吃的” ,而改掉不爱刷牙的不良习惯。一般父母总爱用大道理教育孩子前途、重要性、危害性等,孩子还小,理解力有限,他们不可能一下子接受那些东西。“该说的都给孩子说了,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千遍,可他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这种现象几乎是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常态。
还有一种情况也容易出现这种无效的教育。对于婴幼儿、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情智生成时期,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形式以实际生活体验为主,也就是理性尚未发展起来,认识生活和事物以感性思维为主,那些很抽象的很脱离孩子生活的话语或文章,听过了读过了,几乎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几乎没什么印象。那些文字离他们的兴趣很远,很难引起共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但孩子们(特别是婴幼儿)都爱听讲故事,所以,用有明确用意的细节的生动故事诠释道理,让故事中的“人物”用自己亲身经历和符合婴幼儿口吻的语言说出家长想说的话,或者用讲故事奖励做好事的孩子,比如该故事的作者用讲故事奖励晨晨刷牙,这样的教育最受孩子欢迎,容易被孩子理解接受,这就是充分利用儿童的特点。
第二,“孩子没有不追求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没有不追求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满足孩子追求“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欲望,孩子就会感觉良好。心理学理论还认为,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心情好也就是感觉良好的时候,才容易把事情做好。如何才能使孩子感觉良好?故事《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中的“妙计2:化身‘护牙小卫士’”就是很好的案例。她让孩子负责全家的刷牙问题,并且在作者的引导下做的有声有色。这不仅充分尊重信任孩子,而且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并且有处理自己在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的技能和适应能力,感觉自己很能干,这自然使孩子很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这自然使孩子有好心情——感觉良好。感觉良好的孩子不仅对他人尽职尽责,而且还顺利达成作者要孩子养成“刷牙的好习惯”的教育目的。有许多家庭教育成功人士都将“让孩子教自己”作为成功秘诀就是这个道理。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可以认真学习故事《三招让孩子爱上刷牙》的精彩案例,领会其精神实质,灵活运用故事的“三招”,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爱上刷牙”。但一定要认识到,故事的“三招”可不只能用来教育引导孩子爱上刷牙,许多家庭教育专家的理论、大量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都说明,活学活用“通过故事去体会”、“化身‘护牙小卫士’ ”及其类似的做法、 “巧用‘代币法、”这三招,可以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对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正确的认识、看法、态度和选择,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多种良好习惯。所以,家长要广泛学习,理性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尝试灵活的将故事的精髓迁移到自己孩子的方方面面,教育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总的原则是,教育孩子必须采用符合孩子特点的育儿方法。比如孩子的特点就是喜欢故事,你就利用讲故事的方法,用故事中表达的各种道理影响孩子。又比如,孩子有追求“好心情、价值感、归属感的强烈欲望,父母就了解和满足孩子的这种期望,通过父母富有智慧的配合(“演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大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时候不能通过简单的讲道理让孩子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而应该换种视角看孩子,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去真正体会到某些行为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同时,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出很有建设性的事情。所以,广大家长不妨像故事作者那样赋予孩子“神秘任务”,让孩子有在实践锻炼获得技巧和能力的机会,使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和自信心。而成就感、价值感和自信心是孩子主动成长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