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2019-12-29 12:21:52)分类: 杂谈 |
功利化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一个可怕的趋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素质、学习动机、情绪兴趣等多方面表现,随着年级增高全都越来越差。
“确实是这样的。”高中生郭雪频频点头。她手上拿着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05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这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汕头等城市5875名初一到高二中学生的调查有一个重要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诸多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容乐观的趋势:
视力水平大幅下降——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达34.6%,高中生近视率达70%,近视发病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发病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睡眠时间减少——调查显示,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1小时下降到7.1小时,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体质下降——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中学生患感冒的频率明显上升。调查中随着年级的上升,极少感冒的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身体素质的下降带来了心理素质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钝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一路递减。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差:积极情绪得分从平均3.70分下降到3.40分,消极情绪的平均分则从2.59分提高到2.93分。
《中国新闻周刊》在今年3月份的相关报道中提到,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问题似乎还不止这些。调查发现,中学生对各种读物(如科幻小说、侦探破案、中外名著等)的阅读兴趣都在下降,能吸引他们兴趣的只有一种书——言情小说。
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各种家务劳动的人数比例大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初一的学生中,尚有53.1%的人能“在父亲或母亲生病时照顾他们”,而到了高二,自信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37.3%了。
至于其他的课外活动,除了“看电视”这项基本持平外,绝大多数活动的比例都在减少。惟一增加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想“多睡一会儿觉”。
更令人担心的是,调查发现,考试作弊行为的影响范围从初一时的69%增长到高二时的92%。还有校园暴力,影响范围从40%增长到63%。
儿时梦想被“学习”早早击碎
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是学校教育。刚上初一的杨凤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给她的布娃娃做衣服。在她的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数10个大眼睛的布娃娃,每一个都有好几件不同款式的衣服——制作之精细,款式之新颖绝对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现在,杨凤的最大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很可能会在未来考高中、考大学的日子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经历过中考的贺凌则变得实际了很多。今年高二的他已经戴上了400度的近视眼镜。文学——这个曾经令他激动不已的梦在这些年里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上小学的时候,贺凌对文学和历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进入初中后,他尝试着写了很多尚不能称之为小说的故事,用电脑打印出来,还装订制作了封面,拿到亲友中传阅,煞有介事地过了把作家瘾。但现在,贺凌早就没时间去做这件事了,他已经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
文理分科的时候,他选择了理科,因为父亲告诉他,理工科学校招生计划多,好考一些。“我现在只看一种书,”贺凌无奈地说,“就是武侠小说。因为不用动脑子。”他笑称自己已经为学习“殚精竭虑”,就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对大多数像贺凌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儿时的梦想在尚未踏出中学校门时就早早破碎,变得焦虑和迷茫起来。还有些人,甚至没来得及有梦想,就被“学习”击垮了。
“这可能会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问题。”调查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的郑钢博士这样说。
“与高考无关的课我们根本不开”
甘肃省某县一中高二的班主任安老师甚至认为,调查的结果还不足以反映他们当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里的孩子们更苦!我们老师有时候看着心里也难受。”
安老师班上的学生被要求每天凌晨5时起床。“这在整个年级属于适中水平,最早的班规定是凌晨4时。”从早上7时10分早自习正式开始,学生们一直学习到晚上9时40分晚自习结束。回去之后,一般还得再看1个小时的书。在这个班里,有一多半是近视眼。
“他们学不到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与高考无关的课我们根本不开。”据安老师介绍,不要说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就算是地理、历史、生物等文化课,由于不参加高考,从初一开始就被全部砍掉了。
“拔苗助长”可能导致“共同灾难”
郑钢博士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了,许多东西都要转化为一种数量的指标。“就拿创造性培养来说吧。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有动机或是兴趣去创新,他们往往最开始想到的就是,创新获奖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得到哪些实惠。”
郑钢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术语“共同灾难”来形容当前我国教育中的严峻事实。所谓“共同灾难”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只顾个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的情况,盲目跟风,最终将不得不一起吞食恶果,这便是社会的“共同灾难”。
在郑钢看来,如果教育者和家长只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去考虑孩子本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考虑今天的“拔苗助长”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甚至不去考虑他们是否会跑不到终点就提前退出比赛,最后就有可能导致“共同灾难”。他还介绍说,国外早已有研究者指出,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是不该发生的,一旦发生,必将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据《中国青年报》杜晓/文
http://luanpim.blog.edu.cn/2006/12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