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2019-08-02 08:47:45)
标签:
育儿家庭教育艺术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 |
分类: 杂谈 |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贵戚坊小学
教学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孩子学会做事是孩子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演习,尤其现在的孩子,他们做事的能力是欠缺的。光教会孩子做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正确做事。今天就一起谈一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二、授课
1、请家长说出你孩子在做事方面有哪些不良习惯?
2、做事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有:
(5)在家里帮倒忙
……
3、提问:孩子的做事不良习惯你在家里是如何教育的?
三、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
(一)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1、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经常带你的孩子走出家门,让他多和其他人接触,你可以带他去公园的人群中,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积木等。多带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乐趣充满欢快的地方,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慢慢地,害羞就会自动消退。
2、对孩子的害羞不要大惊小怪
一个害羞的孩子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执意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个劲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礼貌,你为什么不是这样?”如果父母长期将“害羞”这个词定格在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他会更加封闭自己也会更害羞。
3、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临走前孩子不愿意说再见,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是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说。”这样会减缓孩子紧张的心理。
4、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家附近有幼儿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这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可能在一开始孩子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你,但慢慢地他就会试着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不过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强他继续呆下去,只有让孩子感觉轻松自然,才有利于缓解他的羞涩。
5、多做社交游戏
父母可以经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此类游戏。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孩子做顾客。又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会与他人相处的,社交经验需要一点点地积累。当孩子不再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时候,父母应该进一步鼓励孩子,并告诉他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如打招呼时声音要清晰,眼睛要看着对方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礼貌、大方的好孩子。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1、平时可以教孩子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让孩子熟悉各种交通信号和标志。
2、用歌谣的形式让孩子记住基本的交通规则。
3、让孩子在马路附近追逐玩耍,特别不要在公路边踢球、玩球。
4、教育孩子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
5、教育孩子不要在汽车上乱摸乱动,也不要在车厢内跑来跑去。
6、利用动画、故事书等,让孩子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三)帮助孩子遵规守纪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关于接送地点和作息时间的要求。开学第一天我们强调了指定的接送地点后,从入学到现在,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遵守这一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接孩子。有时赶上下雨天,家长们也不到学校门口来接,培养孩子遵规守纪的习惯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觉得从这一点看,咱们家长还是非常懂教育的。但送的情况不太好,个别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也许您会认为,这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也许,你觉得这点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那么咱今天就从这点“小事”、这个“细节”谈起。
(1)首先给你的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噢,老师说的话原来可以不听!看,老师说送到……,我妈妈把我送到门口了!妈妈就不听老师的话。原来为了方便,舒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啊!”您不经意间就对孩子进行了这样一个误导,影响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明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当老师再说什么时,对的,不对的,孩子不去想,只想这事对我是不是有利的!时间长了,孩子不信任老师,不听老师的话,也就成了理所应当,孩子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当您的孩子被送到门口后,如果她是一个上进心强,是非观念明确的孩子,他一上午或一下午都会为这事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担心被小朋友笑话,担心被老师批评。我曾见过有的小朋友被别人检举出来以后,眼泪汪汪地,非常委屈地跟我说:“老师,我不让妈妈(爸爸)送到门口,他非不听!”其实真的是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家长把自己送到门口,都是家长不放心才这样做。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的威信受到伤害,孩子感觉在大家跟前抬不起头,慢慢变得不自信,畏缩,您觉得让孩子少走了几十米是件好事,岂不知这短短的几十米的距离,让你的孩子失去的太多太多!
其实孩子有能力自己从指定的位置走到学校,家长应该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逐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我谈到的只是众多规章制度中的一种,学校类似的规章制度还有很多,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咱们家长把握住一条原则:只要在预备铃前的10分钟到校即可,不早到,也不迟到。还有:下课不准追逐打闹,要有秩序地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走,进出公共场合有秩序,不挤不抢等等。这些制度、规则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设立的。不仅学校,社会上这样的公共秩序和规则也很多,比如: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排队时不插队……生活处处是细节,细节处处见教育,我希望我们家长在每时每刻都能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楷模,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
(四)引导孩子文明用语
建议一: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父母想让孩子文明礼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生活中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要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让孩子主动接待客人,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明礼貌的含义,孩子做的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以可以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建议二:规范孩子的文明举止
文明举止包括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父母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文明礼貌用语要求不说粗话、脏话,教孩子学会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穿着朴素大方;遵守交通规则等。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建议四: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和常识
建议五:及时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孩子自身的体验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孩子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也不足,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文明的行为,就要立即制止,并告诉孩子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父母要保持认真的态度,有时一个眼神就能传达给孩子信息,阻止孩子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才能让孩子逐步学会文明礼貌,才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五)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家里的东西要放置的有条理
2、要学会做“懒爸爸”“懒妈妈”
3、孩子的事情要有个固定的模式
4、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5、运用表扬鼓励,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能力
四、引导孩子正确地做事应注意
启发孩子自己抉择是非取舍,贯彻正确地做人处事准则。
正确地做事,是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指导原则下——做事;做正确的事,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是正确的事情,但换一种环境条件,可能就不再是正确的事,而是错误的事。比如,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孩子教导他谨慎小心,而对于一个本来就胆小怯懦的孩子以同样的方法教育就不对了。
1、正确地做事,意味着能够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去做事。
2、做正确的事,意味着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可能是错误的。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3、培养孩子正确地做事而非做正确的事。
仅做正确的事是不够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如果认一个死理,抓一个死的方法,就是僵化的,局限的,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是呆板、刻板的,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
4、帮助孩子认识到“变”是常理,不变是相对的。
尝试让孩子明白事物的相对性,让孩子知道有时这样做是对的,有时这样做做反而是错的,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变易性、相对性,帮助孩子认识矛盾是世间永恒存在的。
5、当孩子充满困惑不要紧,激发孩子去思考,去参想。道理再多,只有通过孩子的思考而得到的结论才是他自己的。
6、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家长成为一个诠释人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代替者。
启发孩子正确地做事,让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抉择,去决定,去实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贯彻正确的人生准则。正确地做人与处事。能够随时依据条件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而非只是做正确的事,当变化了的情况下,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五、小结:
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地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去反思,从而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学会做事”的真正要义。在生活实践中教会孩子正确地做事,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