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2019-05-17 15:13:24)
标签:

城市记忆

分类: 城市记忆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说起青岛的建筑,本地人都会自豪地说,这里“一座房子一个样子”。二十年前,我来过青岛,只是到栈桥一游,剩下的时间就是公干,或去看看大海,或尝尝海鲜,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前些日子,我又来青岛,这次不留遗憾,备足课要寻访欧式建筑、名人旧居或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领略这些异国建筑的风格和流派。

青岛有代表性的的宗教建筑,要数江苏路基督教堂、浙江路天主教堂和观象二路圣保罗教堂。因时间安排较紧,我只去了江苏路基督教堂。该教堂原名“福音堂”,由徳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莫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当时作为在青岛的德国信徒做礼拜的场所,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古堡式建筑风格。它坐落在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风景秀丽。据记载,在德国本土,原本有一座与江苏路教堂出自同一图纸的妹教堂,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青岛这座德式教堂就更加显得珍贵。文革期间,原装的教堂管风琴和玻璃遭到破坏,但建筑主体保存良好。1980年教堂恢复使用,成为青岛文革后第一个正式开放的礼拜场所。现为青岛乃至全国著名的宗教建筑,2006年作为德国建筑群之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显示,教堂建总筑面积约为1167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入口至于南侧,整个建筑立面造型强调其绿色式弧状塔尖,并以其作为构图中心。建筑主体高约为18米,塔楼顶至地面高约为37米。礼拜堂面积为429平方米,净高11米,檐高约9米。建筑物西侧林路处,为一高差约10米的自然石壁,近道路交叉口处采用拾级而上的处理手法,愈显建筑之高大。墙面底部采用高凸蘑菇石,深凹缝嵌边的设计形式,令人倍感建筑之雄浑,基座之厚沉。前面采取波纹状水泥抹面处理手法,质朴中含精致,配以米黄色基调则愈显典雅。檐口采用粗糙花岗岩镶嵌,局部转角又设置石块垂挂,不规则中含着和谐。外墙设计中细部考虑严谨且深刻,处处都留有经过认真思考后精心勾画的遗痕,建筑含德国古堡式的格调,留有很深的欧洲建筑文化印记。

教堂的主体色调是碧绿色的尖顶、朱红色的瓦和琥珀色的墙。传统的说法是“绿顶、红瓦、黄墙面”,再加上蓝天、白云、绿树,这奇幻的景色收纳了人间一切最美的色彩。然而,这只是从世俗的眼光所看到的景色。在《圣经》的神圣启示下,我们会看到这绿、红、黄并不是单纯的不同频率的光波,它们乃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碧绿、朱红和琥珀色。

教堂建筑外观雄壮,内堂宽敞,室内为巨大的拱圆式吊顶。采用黑色的大门结合厚重的建筑基调,显得格外沉稳、庄重。整个建筑构图严谨、尺度适宜,建筑风格中留存着拜占庭时期的遗风。建筑的机构体系为砖石混合式,同时配以钢木屋架,是德占时期建筑中之精品。同时该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是外观宏伟古朴的中世纪古堡式风格,并附设有钟楼,钟楼外部有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报时钟表,当地人因此而称“钟表楼子”。其厚重的花岗岩教堂墙基,有着与生俱来的凝重粗犷气质,令教堂突现出的外观轮廓清晰而简练,跃然出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宽敞明亮的教堂内部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上下两层,装饰精美典雅,室内的细部装饰则流淌着拜占廷时期的格调。

教堂整体平面灵活、自由,采用欧洲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巴西利卡式,长轴南北向布置,两端设有矩形龛。教堂的主入口设在西南侧,内部空间开敞明亮,在东、西两侧墙上的5个玻璃窗给教堂内自然照明。中央大厅呈矩形,南北布置,装饰简洁,是信徒们聚集的场所,也是他们做礼拜和活动所用的空间。厅内正北侧为一巨大的拱形结构,正中为圣坛,位于大厅中轴线的末端上,突出了圣坛的位置与作用。圣坛中间设有祭坛,右侧有一个壁式讲台,全部用灰色大理石砌成。大厅的东、西、南三面均环绕低矮的侧廊,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同时也起到联系空间和疏散交通的作用。大厅东侧有3个拱形结构,西侧有2个拱形结构,东、西两侧的拱形结构之间由八角形底座、棕红色大理石柱身、曲线斗形柱头、半径为400 mm的青色大理石圆柱做支座,柱础落脚在高台上。大厅的南侧设有和东、西两侧形似的2个圆柱支撑着二层,这些大理石柱与大厅拱墙浑然一体,可见拜占庭时期的建筑特征。大厅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比例适中,并且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宽阔的中厅与狭长的侧廊在空间大小上的对比;一层的大厅与二层的夹层在空间高度和大小上的强烈对比;北侧巨大的拱形结构与东、西两侧狭小的拱形结构在大小和数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红色的座椅和雕花地瓷与明亮清洁的白色大片墙面所形成的色彩反差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现出设计上的精细,并且有助于增加大厅的内部空间序列。

另外,基督教堂的陡坡屋面,西方一般采用木桁架,而此教堂的屋架采用钢木结构三角形,中央大厅上拱形钢丝网水泥壳体吊顶即挂在大厅屋架下弦上。在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运用了现代建筑材料,说明在这世纪之交建筑转型期间,德国已经开始广泛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进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探索并传人青岛,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快了青岛近代城市的历程。

离开基督教堂,漫步青岛老市区,随处可见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这些老建筑今天仍基本保存完好。据说,这要归功于德国本土的老建筑保护专家、学者及志愿者,他们对德式老建筑的维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保持原工艺、原水平、原技艺、原材料,力求恢复优秀建筑的本来面貌。这些老外为维修老建筑,还成立了“德中建筑学会”协调机构,多方筹措修复资金,并为中国本地的工匠提供培训。他们说“我们开了头之后,希望中国本土的老建筑维修也能持续不断地开展起来。”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探访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