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而今尚姓秦
(2010-10-26 10:37: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天地 |
大夫第,在明清时期,一般是指中下级政府文职官员的私宅。
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的长乐路上,有这么一座明清时期的大夫第建筑,高墙深院,楼宇重叠,气势恢宏。它就是被人们称为状元府的清代状元秦大士的故居,现己修葺一新,成为秦大士纪念馆。
秦大士(1715~1777),祖籍安徽当涂。明崇祯末年,秦大士的曾祖父秦应瑚从当涂来南京避乱,住在聚宝门内的一条巷子中。其父亲秦有伦生了七个儿子,秦大士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少年时书法就小有名气,以至所得润笔能养活家人。23岁时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38岁进京赶考,在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大魁天下,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3位状元。按惯例,秦大士诞生的小巷就由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
高中状元后,秦大士被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皇帝赏识秦大士的才华和气节,让他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经他提携的武状元马全,后来成为西北边陲的一员大将,在平叛中壮烈牺牲。他出任过咸安宫的官学、景山官学总裁,培养了无数人才。乾隆皇帝又提升他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教皇子们读书。皇帝虽让他当教官树正气,却对他的身世有所疑惑。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皇帝问他:“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吗?” 他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既然问了,就不会满足于一个含糊不清的答案。追查的结果:秦大士是宋朝清官秦梓的后代。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家族背景,秦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到鼎盛,子孙中不乏朝中重臣。秦大士为人清正,在外只做了十来年的官,乾隆二十八年,就退休回归金陵。时任陕西巡抚的大儿子秦承恩买下了何如宠的府邸,供养父亲。何如宠是明崇祯时期的宰相,门前那段街道由此而叫大夫第。秦大士退任移居大夫第后,于园中种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世代书香相承。
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中状元后更加精益求精,曾奉乾隆之命缮写《昭明文选》。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秦大士被列入“能品”。在故居的西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各俱形神,赏心悦目。秦大士晚年喜欢绘画,尤其善于写竹,有时作写意花卉,生气盎然,名重一时。
身为金陵人,秦大士在金陵留下了许多遗迹。尤其是城南一带,更有不少其墨迹题咏。夫子庙大成殿学宫“东南第一学”门匾即由其题写。著名文学家袁枚到南京任江宁县令,与秦大士成为莫逆之交,时有诗词往还。一次,二人相偕畅游秦淮河,沿河欣赏两岸风光。秦大士见景生情,咏出七绝一首:“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嫱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最后一句,博得袁大才子喝彩,一时脍炙人口。
一天,秦大士和一帮文友到杭州游西湖。来到岳飞墓前,看到秦桧夫妇反绑双手,朝着岳王坟下跪。一位朋友就故意拉住他题对联,机敏过人的秦大士并不推辞,也不作任何解释,提笔缓缓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从此为杭州西湖增添了一段佳话。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秦大士暴病而亡。遗有文集《秦状元稿》、诗集《蓬莱山樵集》、《抹云楼集》及书法、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