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占里占里古村生育第一村黔东南从江 |
分类: 方无隅 |


占里奇绝 人口自然增长率百年来皆为零
从江是黔东南的门户,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相连,省内与黎平、榕江、荔波等县毗邻。乃是桂北和黔东南的要地。占里侗寨的名片,是在农耕文明地区少有的生 育文化。直到前几天,开放二孩还引起了热烈的关注。而这个依靠农耕生活的深山里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竟然自己就解决了这个“天下第一难”的问题。名副其实的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奇绝,有两件。一件神秘,一件不神秘。一件让说,一件一般不说。话说不神秘的这件事儿,之所以不神秘,我看还是因为人聪明。俗称“情商高”。占里的祖先姓吴,兄弟俩叫吴占和吴里,逃难到山清水秀之地,取各自一字作为地名。不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知道有一天,人多地少,因为资源不足,开始有纷争,矛盾,情商超高的寨老们对相亲们说了一句通俗易懂的话,“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然后指定寨规,只有拥有三十担粮食的家庭,才允许要孩子。达到五十担,才能要第二个孩子。如有不遵守,逐出寨门。我想,这个规则在百年前的制定,一定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由于群众坚持贯彻了寨老的管理方针,于是解决了资源枯竭,人地矛盾的问题。

广场上闲坐

斗牛冠军,是个健壮无比的大水牛

老人都爱抽烟斗

板蓝根的汁水,用来染布。
穿上侗家的衣服,会不会预防感冒?
穿上侗家的衣服,会不会预防感冒?

染好了变成了左边的样子。捶打过了制成衣服,便是右边的样子。

远观。家家户户都有布。

一个鸡妈妈待着一群孩子鸡。鸡倒是可以多生几个
再来说说神秘的不让说的那件事儿。一家只能生俩,多少有点遗憾,有儿子的想闺女,生闺女的想儿子,怎么办。一男一女吧。闹着玩呢?你说生啥就生啥?我说了
不算。他们自己说了算。村里有两口井,被称为男井和女井。专家说一口弱碱,一口弱酸,加上祖传的换花草调配的秘制药,占里98%的人家,都是一个儿子一个
女儿。这个药师,变成了核心的传奇。然而传女不传男,严禁外传,使得生育的秘密愈加让外人感到神奇,总想用各种方式窥探究竟。神奇的故事,保留在这里就好。说真的,这方子要传出来,还不乱了套?
占里村全景

爬上地头儿,原来是一片水田。差点没掉下来
中国稻、禾文化传承之地来到黔东南几天,天天阴天。唯有在占里的田间突然出现一道阳光。我没有跟队前去村里乱逛,而是爬上了村头的稻田。眼前的景象,才是我所感兴趣的农耕文化。准确的说,叫稻作文化。
旅游看的就是原生态,感受的就是文化。再没有比稻、禾文化更 为原生态了,因为这个文化的根源就是人要吃饭。我们的老祖宗,从会播种水稻的那一天起,便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稻作文化。黔东南是稻作文化的传承延续之地, 是原生态耕作方式的保留之地。不是我说的,专家说的。为此我查了一些学术文章,讲的比较复杂,就此简单的摘抄几句作为解释:勤劳勇敢善良的群众,从生产生 活中积累经验,水稻在脱粒的难度上被分为禾和谷。其中又把能在田间用谷斗脱粒的籼稻和糯稻统一成为谷。把不易脱粒,只能用镰 刀摘穗的,成为禾。所以禾是非常顽强,非常叛逆的水稻品种。禾也分为籼和粳,粳中分为粘和糯,这种糯禾被称为香禾糯,世界特种稻,“糯种之王”。——这一 段是专家说的,说错了别怪我。其实“禾”这个字,在汉语里解释为嘉谷。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禾是谷类植物的统称。既然专 家这么说,就先暂时这么听。这段话的核心表达是,黔东南的侗族苗族人家有最好吃的大米饭,好吃到什么程度?传说有不少苗家和侗家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几年, 实在忍受不了外面难吃的米饭,而跑回家种田。

后腰上背着小背篓,竹子编的,专门放镰刀

他们用手揪稻穗,回去晾晒

走在地头上的侗族大哥

女人们背的,不是镰刀,是个背篓

泥地里辛苦劳动

而且还是集体劳动


村子里的晾谷架

爬上去,码放整齐,晾干。
在这里,另一个稻作文化的表现就是谷子连穗一起摘,摘了晾晒在晾禾谷仓上,现吃现舂米,别处还真是没见过。晾禾谷仓不在自己家,在村中的水塘之上,为的是防火。侗族大哥说房子着了火可以再盖,粮食没了是要饿死人滴。因地制宜的保留口粮,也是先民的智慧之一。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当年讽刺不劳而获者,恐怕字面上我们人人要惭愧。来旅游的朋友,没有几个能说出稻、禾的差别,也没有几个认得出榕树、楠木。好处是,总算长了些见识。
愿占里永远这么美。
以上
2015.11北京沙河
以上
2015.11北京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