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下面一段学生的总结说明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扫除创新思维的种种障碍。思维的主要障碍是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思维封闭。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在第一次课上的例题:
1.用一条直线把第一象限非阴影部分分成两部分,使两部分形状、面积都相等;
2.用二条直线把第二象限非阴影部分分成三部分,使两部分形状、面积都相等;
3.用直线把第三象限非阴影部分分成四部分,使两部分形状、面积都相等;
4. 用七条直线把第四象限非阴影部分分成七部分,使两部分形状、面积都相等;
http://s10/middle/69b925ebt8b45e5d40de9&690
第一题,学生们很容易就答出来了,到第二题,有部分同学回答正确,而第三题,根本无学生回答得上来,而到第四题,居然又有同学答错了。这种现象说明,在答第三题时,使用了错误的狗鱼思维——拒绝变化。并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已经被禁固了。而到第四题,本来很简单的题目,经过第三题的思维变化,又导致产生了阿西莫夫的智商——惯性思维。”
在上面的汇报中,学生提到了“西莫夫的智商”。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前的一些智商测试有效吗?
还是看一个例子吧(转自 http://www.795.com.cn/dz/dzxt/907.html):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回答地很愚蠢。而那位汽车修理工在考问前就认定他肯定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可见,惯性思维就是思维沿前一思考路径以线性方式继续延伸,并暂时地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版权归博主“思考着”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