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家大院--4】---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

(2017-12-08 08:55:03)
标签:

旅游

http://s9/mw690/001W20DOzy7gpveigaY98&690内容介绍接------【李家大院--3】,
http://s6/mw690/001W20DOzy7gpvli0kZ35&690
慈善文化------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http://s16/mw690/001W20DOzy7gpvpkYhh6f&690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
http://s16/mw690/001W20DOzy7gpvuoYr5ff&690
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
http://s3/mw690/001W20DOzy7gpvFzeM2b2&690
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
http://s5/mw690/001W20DOzy7gpvPlfjCe4&690
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
http://s15/mw690/001W20DOzy7gpvSPapg6e&690
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http://s13/mw690/001W20DOzy7gpw0rWtS8c&690
助国救民------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
http://s3/mw690/001W20DOzy7gpwaUmHM12&690
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
http://s11/mw690/001W20DOzy7gpwiqZPcea&690
。因乐善有德,清廷赠“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wxgrEQ20&690
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wF3vpe50&690
清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助五百金重修万泉书院,清万泉县令鹿公为李敬修单独树起一块碑石,并赠“急公好义”匾额,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刘学使赐李敬修 “乐善好义”匾。
http://s4/mw690/001W20DOzy7gpwIQbObb3&690
清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饿。
http://s6/mw690/001W20DOzy7gpwO8x0xc5&690
1900年,河东大旱,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粮食赈济村民。
http://s6/mw690/001W20DOzy7gpwVCcCh15&690
民国五年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敬伦赠“为善有方、世人标的”匾。
http://s13/mw690/001W20DOzy7gpx0Stys3c&690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http://s8/mw690/001W20DOzy7gpx97b3V97&690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
http://s14/mw690/001W20DOzy7gpxgtV1j6d&690
再设粥场。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
http://s11/mw690/001W20DOzy7gpxmpxpM7a&690
1929年十一月,万泉县36村共为李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 懿范永垂”匾;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赠“德风善霖”匾。
http://s10/mw690/001W20DOzy7gpxrJ18d69&690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安度疫情之灾。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xAXsfCc0&690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山西各地捐资兴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代表万泉县西、南片共36个村庄,以每村1000块银元标准,共捐钱36000块。
http://s16/mw690/001W20DOzy7gpxGW9P16f&690
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http://s4/mw690/001W20DOzy7gpxKH5DR63&690
尊师重道------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每年冬至,男主人都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xPL1sYe0&690
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 “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
http://s2/mw690/001W20DOzy7gpxUH66J01&690
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
http://s7/mw690/001W20DOzy7gpxZV0HAb6&690
他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
http://s10/mw690/001W20DOzy7gpy5Hslb89&690
有一年,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后,村民送了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http://s15/mw690/001W20DOzy7gpyaComW5e&690
李子用的三房妻子麦氏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
http://s10/mw690/001W20DOzy7gpyknRKp99&690
麦氏教子女们学英语;她仿效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育子女,引用“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精忠报国”等古训说服子女;
http://s7/mw690/001W20DOzy7gpyptaDk56&690
对孩子们的小错误从不姑息迁就;常用钢琴、手风琴教子女学音乐。
http://s6/mw690/001W20DOzy7gpywb16B45&690
麦氏提倡男女平等,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
http://s9/mw690/001W20DOzy7gpyzYeYE38&690
麦氏的先进理念影响了李家人, 李道行在生活习惯、教育子女等方面受到麦氏的巨大影响,他平时身着西装、扎领带,吃饭使用刀叉;
http://s8/mw690/001W20DOzy7gpyFFEWz17&690
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冬季取暖使用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归国以后办工业,用实业兴国。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yNLgLC60&690
民居研究------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http://s11/mw690/001W20DOzy7gpyTlKMa2a&690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http://s6/mw690/001W20DOzy7gpyYpCYJ45&690
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的开发,晋商的宅院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zmjLqMe0&690
李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
http://s7/mw690/001W20DOzy7gpzpzND896&690
在建筑风格上以晋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为基础,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部分院落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因而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
http://s9/mw690/001W20DOzy7gpzI957a28&690
民俗研究------作为晋南民居和晋商大院,李家大院是晋南汉族民俗文化和晋商精神的物化,为研究、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场所。
http://s1/mw690/001W20DOzy7gpzMpFx6c0&690
内容介绍转------【李家大院--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