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金海岸中学高三(4)班上了诗歌表现手法一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在历年备考中,发现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个考点感到很无奈,束手无策,特别是对一些近似的表现手法总是拿不准,丢分严重。于是,便认真研究了几组难以辨别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比较、对比,对比、反衬等,结合诗歌例子给学生讲解,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今天就在金海岸中学讲比较、对比与反衬几种表现手法。
先用李白的《赠汪伦》讲比较,再用李商隐的《柳》讲对比,然后让引导学生辨析比较与对比的异同,接着再用李白的《塞下曲》讲反衬,同时让学生比较对比与反衬的异同,最后用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作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虽然郭铭辉老师早已打了预防针,说学生的基础不好,但到了真正上课还是始料不及,学生连李白的《赠汪伦》也背不出来,此时才佩服郭老师的提醒。几经努力,多方引导,勉强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回顾起来,只能说是完成了教的任务,只能说是“教完”了,学生有没有“学成”了呢?真的很难说。
对几个表现手法的辨析,自觉讲得清楚了,但还是郭老师高明。课后评课时,郭老师说,这三个概念他是这样理解的:比较的是高低,对比的是取舍,衬托讲主次。实在是高。
以后还要在备学生上多下功夫,课堂用语做到更简洁。
如果让我再讲这个内容,我会这样处理:
先出示比较、对比和反衬三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中去比较比较与对比以及对比与反衬的异同,再用具体的诗歌作例子让学生辨析。诗歌用例改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这几首诗歌更加典型,难度了降低了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也就能更容易掌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