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第三编第一二章梳理与总结
(2012-03-24 16:48:02)
标签:
杂谈 |
第三编——道德性格的力量,一共包括六章的内容,现就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章
赫尔巴特认为,“性格寓于意志之中,意志自然不是指可以变动的愿望和情绪,而是指意志的前后一致性与坚定性”“对于那种坚定性,我们把它称为性格。性格见诸一个人决意要什么与决意不要什么这两者之间的比较之中”。简言之,性格是意志的一种形态,是意志的坚定性。
一、性格的主观部分与客观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在观察之前,当他沉浸在事物和事物外表之中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意志,有时也已经有了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性格的客观部分”。在译者注中,有这么一段话,“客观部分是指人业已具有的意志部分;主观部分是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在主观部分与客观部分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两者结合会加强性格”,“如果性格的两部分中的一部分还较弱的话,那么另一部分的较早的决断对较弱的这一部分具有较大的影响”。 “假如道德教诲想对人发生作用的话,除非注意性格的主观部分,并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尝试”,但他认为,对于教育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教育应该把它的主要注意力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使这客观部分在它的观察与影响之下慢慢地得到陶冶与提高。等到这客观部分解决好了,才能指望良好的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取得成果,然后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也就是说,主观部分并非道德的教诲,但却可以接受道德教诲的陶冶,客观部分是基础,先把业已具有的意志部分打牢基础,保持大方向的稳定,再通过教育的力量影响主观,从而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
二、意志的记忆、选择、原则、冲突
赫尔巴特认为,意志的记忆是性格坚定性的禀赋,是性格的坚定性、稳定性的体现。意志的记忆包含观念的恒常性和意志的恒常性两部分,而意志的恒常性是构成性格的客观部分的真正基础。但这种稳定性并非完全不变的,所以,就需要在价值衡量中学会取舍,在取舍中巩固性格,而意志记忆则可以帮助迅速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
赫尔巴特非常强调观察,所以,在这里,他也强调通过自我观察从而产生性格主观部分的原则,性格中最坚强的部分就是原则。努力的了解自己,从而达到与自身的统一。客观部分最明显的特征升华为性格的主观部分,也就是说,客观部分中有一部分纳入到主观部分的原则之中,还有一部分则还是属于客观部分的,“但性格的客观部分决不会完全、彻底地包括在原则之中的”,如此一来,两者就会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的解决,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的。
第二章
一、道德的积极部分与消极部分
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可以归结为判断和服从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判断自己的性格本身是积极的,但当我们要求它服从的时候,如果外来的要求与原本的性格背离产生牺牲的话,则是消极的。即“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则是消极的”。
二、道德的判断、热情、决定与自制
道德的判断、热情、决定与自制可以分别对应概括为知、情、意、行。“一个端庄明晰、坚固而肯定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都必然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基础”,而热情,则是对善的憧憬与追求,“在一般选择中,善与正直必然占据优先地位,优先于一切欲望的冲动”。“自制就是结论”,或者说,道德就是一种自制,即完全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