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第二编总结(骆耀芳)
(2012-03-06 22:05:09)
标签:
杂谈 |
在第二编中作者主要是在兴趣的多方面性的基础上来论述其教学论的思想,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段论,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教育者的教学工作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章
每一个物体都有许多的面,人也是这样的,具有多方面性。而这个人同样也会有许多的兴趣。既然人有多方面的兴趣,那么又该如何来管理兴趣的多方面性,使其达到平衡地发展呢?于是作者提出了专心和审思的概念来为人的思维做管理工作。
一、
专心:什么是专心呢?我们说做每件事都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处于清晰的状态,对我们所做之事了然于心。正如赫尔巴特所说:“如同鉴赏家要求观察者对每件艺术品都具备认真态度一样,一切值得注意、思考、感受的事物都要求认真仔细,以便正确地、透彻地把握它,领会他。……他必须有许多专心致志的活动。他应当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每一件事,不应当将各种各样杂乱的痕迹刻画在他的心灵上,他的心灵应清晰地向许多方面伸展开去”。
审思:所谓审思就是我们大脑的思索过程,或是我们的思维过程。
专心与审思的关系:由于人有很多的专心活动,而各种专心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审思让其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保障人格,才能称得上多方面性。因为作者说:“如何保障人格呢?——人格依赖于意识的统一,依赖于积聚,依赖于审思”。
但真正的多方面性不一定真的能够实现,它取决于各种专心活动在汇合时所产生的结果。如果各种专心活动的汇合参杂着矛盾的事物那么就不会有纯粹的审思。即使这些活动不含有矛盾,也要看他们之间是如何渗透,如何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和谐的交织在一起,因为“他们越完全地合二为一,一个人的收获越多”。
二、
既然儿童有多方面的兴趣,他们的专心与审思有时并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那么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于是,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四段论,即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清楚:在清楚阶段,儿童处在静止的专心活动状态,要求老师要把每一个观念解释清楚,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要为儿童扫除一切障碍和混乱。
联合:联合阶段就是把上述各种观念联合起来。这种联合建立在儿童原有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吸纳新的观念。正如作者所说:“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个专心活动,这就把各种观念联合起来了。想像徘徊在各种联合中间,品尝着每一种观念的混合体。”
系统:此时,儿童的观念是联合起来了,但却没有最好的秩序,没有优化组合,没有一种整体感。因此,需要系统发挥作用。“一种丰富的审思活动产生的最好的次序叫做系统,但不清楚各个事物也就没有系统,没有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关系不存在于混合体中,所以只存在既分开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
方法:各种观念已在儿童头脑中系统地形成了一个整体,但这还不够。需要儿童在系统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实践,去尝试运用,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效用,形成自己的方法。“方法贯穿于系统中,产生系统的新的成分,它在应用中注意着结果”。
当然,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还要注意到审思活动中的联想的作用,正如作者说“纵使一门科学在讲授系统上是正确的,然而听众最初却只能获得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必然会长时间地在其联想中翻滚,然后他才能通过综合深思,感觉到被选出来的序列的优点”。
第二章
兴趣依赖于人的多方面性,兴趣若要保持离不开专心,否则分心将使人格也黯然失色。
一、
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它与上述三者的区别在于他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于其对象。打个比方说,假如某人很喜欢打篮球,打篮球是他的兴趣,但是若有一天篮球这项运动被禁止了,那么他这个打篮球的兴趣也就消失了。
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只有在兴趣已知觉的东西突出地占有一个人的心灵,并由于某种原因在其他观念中其作用的情况下,兴趣才高于单纯的直觉。
二、
兴趣与这四者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
注意:注意只是被激发起来的心理状态。某一个事物突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便会关注它,从而慢慢的产生兴趣。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兴趣却不能立即在被激发起来的观念中出现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作者说“兴趣来源于对外界实在的注意,这种实在是有一种新的观念与它相联系着的,仿佛它是这样那样地前进着,这样那样地变换着。当实在延缓显示于人的感觉之前时,兴趣便在期望中出现了”。就是说注意只是一瞬间的工夫,我们的感觉也匆匆而过,还没来得及对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个外界实在进行消化。
但人所期望的事物自然并不与激发起期望的事物相一致。因为这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人所期望的东西属于未来,而作为新的期望产生基础与出发点的东西属于现在。若心境变化使得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为欲望了,而这种欲望可能通过其对事物的要求显示出来。
举个例子说,假如我们听到一个人今天买了张彩票中了五百万这件事,会立马引起我们的兴趣,想知道人家的秘诀,于是我们也期望买张彩票能中五百万。听到这件事就是现在,有买彩票的想法属于未来。若我们的心灵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买彩票的强烈的欲望,甚至是一直买直到中奖为止。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上文讲的专心与审思来调整这种欲望。因为作者说“沉湎于欲望之中是不光彩的,更何况沉湎于多种欲望之中了”。可是,即使是通过专心化为审思来修正欲望的多方面性,也至多只能获得一种欲望的系统、一种利己主义的计划,但不能获得可以同节欲与道德统一起来的东西。相反,具有耐心的兴趣绝不可能会过分丰富的;最丰富的兴趣最易于保持耐心。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而且使他觉得到处都很容易,并不会因为有其他要求而取消他的计划。就是说,如果人的欲望很多,不知道节制,就会失去与道德的保持一致的品质,干什么事都是浅尝辄止,那么什么事也做不好。反之,若只保留几个有价值的兴趣,并且一直保持做下去,由于人的精力的有限性,也不可能会有很多的兴趣;而就只有这几个兴趣实施起来就容易多了,也会一直保持下去,不改变。
使儿童的兴趣丰富起来的一种做法就是要重视尝试的结果与尝试,因为尝试有助于想象的发展,而这种想象对于形成观念的系统性很重要。
第三章
兴趣是有范围的,若超出了此范围,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厌倦。正如作者说“上天赐予每一种兴趣以许许多多机会,而假如师生追随一切的话,那么他们除了产生厌倦之外将一无所获”。所以,我们要对心理状态进行分类。
一、
认识的对象通常是静止的,而心灵将逐一地涉猎这种对象。情感通常是变动的,感觉着它的心灵伴随着一起变化。
二、
认识:关于多方面的,关于它的规律性,关于它的美的关系
同情:对于人类的,对于社会的,以及两者对上帝的关系
1.
心智以其自身具有的形式去接受自然界的事物,心智的多方面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心智的兴趣是以现象的强度、色彩、新颖性和变换着的顺序而转移的。
兴趣取决于观念,取决于各种观念的对比与相互交织,取决于观念把握各种观察而不使他们混淆起来的方式。
鉴赏是对观察的补充。在这里,兴趣取决于形象,而不是存在;取决与事物的关系而不是数量。
2.
同情与同感有着区别,同情若满足于个人中的心灵的感动,随着
动而变化那这时就是同感。若从不同的人中分解出许多人所共有的各种感动,使他们得到调和,对全体的幸福发生兴趣,然后又把它传播到个人的思想中去,这就是对社会的同情。同情从那种感动的纯粹的同感反应过度到担心与希望上去,这样的关切使一切聪明与活动最终显得脆弱,最终导致对于宗教的需要.最后,认识会上升为审美,而同情上升为宗教。
第四章
一、
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认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阻碍了我们获得无限多的经验的可能。也许交际没有这么贫乏,但交际的在感情范围中会留下的缺陷,所以需要教学的补充。
教学与经验和交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学并不能支配经验与交际,教育中也不能撇开经验与交际。经验与交际有时会让我们感到厌倦,需要教学的调节。但经验会与教学作斗争,教学会分享经验所积累的东西,使那些没有定型的分散的片段得到组合与条理化。同样,人们不能满足于单纯交际的结果,因为这种交际是基于服务来传递仁爱的,是不全面的,所以教育者必须对好意补充一些可以说明其意图的东西,其感情的流露必须激发起儿童本人与其相一致的感情。
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教学能够较深入的渗透到思维工厂中去。其次,教育的兴趣仅仅是我们对世界与人的全部兴趣的一种表现,而教学把这种兴趣的一切对象集中于青年的心胸中,即未来成人的心胸中。教育者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将是一种丰富而直接的经验对象。最后,只有教学才能满足于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
二、教学的步骤
根据此,教学应当遵循这样一条规则:在教学对象的每一个最小组合中给予专心活动与审思活动以同等的权利。假如教学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对象的每一个小的组合,那么许多组合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而每一个组合通过相当小的专心为学生所掌握,直到所有的组合被联合到一个更高级的审思活动中去。
在注意中,个别事物是可以清楚的,但是联合、次序和按次序展开的进城也是必须留心的。尚有一种注意即不容易得到满足也不容易被忘却;同时还有一种要求,它是一定要过渡到行动的,这就是同情的要求。在培养同情心时,应十分重视使兴趣能够达到更高级阶段。
三、
教学材料存在于各种科学中。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事物,形式和符号。符号,例如语言,显然仅仅表现为其要表达的事物的工具,才成为兴趣的对象。符号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负担,教师假如不通过对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产生兴趣的力量来消除这种负担的话,那么它就可能把教师与学生抛出正在前进的教养之轨道。但对语言的研究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符号知识的传授艺术是与通过事物方面进行教学的艺术是相同的。首先符号也是事物,它们可以被感知、观察与摹写,与事物相同。
形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注意,绝不可以使抽象本身具体化为事物,而必须始终通过对事物的实际应用来证实抽象本身的意义。抽象是从例子、直观和既成事实中升华出来的。
四、
在这一节,作者反对两种方式,即故意矫揉造作的方式和直接引起厌恶的方式。这两种方式超出了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相互适应的方式,前一种是一种任性的错误,后一种方式破坏耐心。
针对前一种方式,教育者必须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能轻而易举地变换方式,随机应变,并恰恰在处理偶然事件时更需要突出事物的本质。至于后一种方式,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始终只要是自己以及学习者双方都感到满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