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二
(2012-03-06 18:11:19)
标签:
杂谈 |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二
陈蕾
继上次读了绪论和第一编的内容,我们读书会又接着读了第二编的前四章。第二编“兴趣的多方面性”,前三章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第四章谈论了教学的相关问题。下面详细阐述各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多方面性的描述型概念:“许多方面像一个物体的各个面一样,也就是说像一
个人的各个方面一样。在这个人身上,所有的兴趣都必属于一种意识,我们决不可以忘记这种统一性。”(p51)“有人认为,假如用全面性这个名词的话,就可以改进这个表达。”(p51)
赫尔巴特对兴趣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的兴趣是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是指“热衷于人类艺术活动的某一对象”时,“暂时放弃其他思想”来获取知识的思维活动。“审思”则是“意识的统一”和“积聚”,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是相互排斥的:“各种专心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正因为如此,它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他们统一起来的审思。”(p52-53)然而专心和审思又是紧密相关的,构成多方面的必需的:“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方面的。”(p53)
赫尔巴特把专心分为“静止的专心”和动态的专心;又把审思分为“静止的审思”和动态的审思。“静止的专心”即清楚,“将一切在提示中会造成混乱的事物撇开”明确专心活动的对象。动态的专心,即联合,保持各个事物清楚的对立面的同时使所有观念相互融合。“静止的审思可以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它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一种丰富的深思活动产生的最好的次序叫做系统。”(p55)动态的审思即方法,“方法贯串于系统之中,产生系统的新成分。它在应用中注意着结果。”(p55)
第二章
兴趣的概念:“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p60)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p46)
兴趣同欲望、意志和审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与漠不关心相对立的;不同之处在于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兴趣与欲望的显著区别在于“兴趣的对象决不可能同实际欲望的对象是同一的。(p58)”
兴趣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注意是指一个观念突出于其他观念,并对它们产生压制与遮盖时的心理状态。期待是指被注意到的事物所引起的其他类似的新观念显示于人的感觉之前的心理状态。“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为欲望,而这种欲望可能通过其对事物的要求显示出来。”(p59)“倘使人的各种器官可以为这种要求服务的话,那么要求就会以行动出现。”(p59)
第三章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
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
同情与认识的区别:①“在认识中,事物与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相反,同情却增殖着相同的情感。(p60)”②“认识的对象通常是静止的,而心灵将逐一地涉猎这种对象。情感通常是变动的,感觉着它的心灵伴随它一起变化。(p61)”③“认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与人类,而只有人类的某些表现才属于同情。(p61)”
赫尔巴特将认识与同情的各成分列举出来并作了详细的说明:
认识的各成分
关于多方面的:“心智的多方面性只不过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就
关于它的规律性:“已知的认识对象可以划分为物质与形式,而
关于它的美的关系:“完成每一种观念之后都会产生鉴赏的判断
同情的各成分
对于人类的:“倘使同情完全只接受其在人的心灵中找到的感动,
(同感)
突与矛盾,那么这种同情只不过是同感。”(p62)
第四章
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中留下的
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中留下的缺陷”,必须通过教学来加以补充。“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p69)但是,教学并不能代替经验与交际:“有谁在教育中撇开经验与交际,那就仿佛避开白天而满足于烛光一样。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方案:“首先应当在材料有所偏重的地方对他们作出分析、补充与调整;其次应当部分地通过材料彼此间的联系,部分地直接通过教学,使平衡得到恢复。”(p69)
赫尔巴特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提出教学的四个阶段,其归结为:“指明,联结,教导,给予哲学的观点。”(p74)
“在有关同情的事项中,教学应当是:直观的,连续的,令人振奋的,深入现实的。”(p74)
赫尔巴特认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相应作出调整。“有时教师只需在某些事情上给学生以初步的推动,并继续注意引起他们的动机,给予他们材料,这样,他们就会自己进行学习,并且也许会很快摆脱教师的照料。”(p75)而面对脑子迟钝的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知识,以便能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并需要最好的技巧,以便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p75)
赫尔巴特对教材有所要求:“只有那种现在就能引起兴趣,并能为未来作好引起新的兴趣准备的书,才具有被阅读的价值。”“在教学中每次都要用到的书,尽管其语言有相当难度,还是需要读的,其一切困难是可以通过技巧、耐心与努力加以克服的。”(p76)
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教育者必须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能轻而易举地变换方式,随机应变,并恰恰在处理偶然事件时更需突出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粗浅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