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掠影——舒婷居所
现代女诗人舒婷现住鼓浪屿中华路,中华路13号,小巷的右边,是褚家园咖啡馆,这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楼被舒婷写进了她的《真水无香》中。舒婷名叫龚佩榆,舒婷是发表作品时的笔名,其父龚诗模也是一位诗人。舒婷在书中写道:“我现在栖身的蜗牛壳,是丈夫家传祖业。”如此蜗居,不知别人如何看法?红楼是舒婷丈夫陈仲义家的祖产,一座小小的红楼,凹进一个胡同深处,不是很显眼,门楼上有陈家园三个字。如果旅游团经过,导游会向游客指点:“知道舒婷吗?这就是舒婷的家。”从前,舒婷的家是标示在鼓浪屿旅游地图上的。大量的游客造访扰乱了诗人的平静生活,不堪干扰的舒婷一再抗议,居所标示才从地图上消失了,不过导游们都知道。我在岛上寻找到这栋楼房后,也只是在楼外看了看,并没有造访主人,我知道安静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保持住则更难。如果要我在出名和平静的生活中做一选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和舒婷的居所相邻的一座别墅是褚家园,现在已经开作了咖啡馆,就叫“褚家园咖啡馆”。褚家园建于1932年,有宽大的前院,建筑形式和许家园非常相似,和旁边的陈家园一比,就把陈家园比下去了。现在舒婷成为文化名人了,陈家园因人而名,褚家园改成咖啡馆了,因园而名。所以还是要用到刘禹锡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以前褚家比陈家强,现在也比陈家富,但现在褚家园咖啡馆却成了寻找舒婷居所的路标了。应了中国的老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http://s4/middle/56ba60c4x89228c716843&690
这是中华路13号,舒婷住宅。
http://s1/middle/56ba60c4x8922941b8d50&690
这是中华路15号,褚家园咖啡馆。小巷深处就是中华路13号。
http://s15/middle/56ba60c4x892291b7cb7e&690
褚家园别墅主楼,后景中与褚家园相邻的那栋红色小楼就是中华路13号。
四落大厝和大夫第:
舒婷对她每天都要路过的两幢老宅有非常生动传神的描摹:“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四落大厝坐落在中华路25号,大夫第坐落在海坛路58号。闽南人称自己的家为“厝”,“落”是计量房子平面布局的纵向单位,“四落”就代表由屋子共有四排房子。这两座中式宅院仅相隔一条窄窄的海坛路,是鼓浪屿上现存实体建筑中最古老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两栋中式建筑风格不同,但都带有着鲜明的闽南风格,四落大厝平脊压顶,而大夫第则是燕尾飞檐。在鸦片战争中,英军曾将大夫第据为指挥营地,如今在大夫第的石头上尚有英军刻的三角旗标志。现在四落大厝被整修如新,开设了“圆洲茶庄”,而大夫第还是由私人居住,一片田园风光。清朝时期,鼓浪屿上全是这样的闽南民居,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鼓浪屿开埠,西风打进,大量的闽南民居被拆除,一栋栋西洋、东洋、南洋风格的小楼建起,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闽南民居已经难觅踪迹,外地游客却把这些外来风格的鼓浪屿小楼当成了闽南建筑的代表,真是有点鱼目混珠,所以新旧之分是要以时间段来划分的,昔日之新乃今日之旧,凡新皆会旧,除旧布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http://s13/middle/56ba60c4x8922a6ffa99c&690
这是四落大厝
http://s6/middle/56ba60c4x8922a2072825&690
这是大夫第(二落大厝,黄旭斋原来的住宅)
http://s13/middle/56ba60c4x8922aaafa2cc&690
开在四落大厝里的圆香茶庄(黄旭斋在新建了四落大厝后,也挂了大夫第的匾额,以示荣耀)
大夫第和四落大厝的建造者黄旭斋原为运输货船船员,有了些许积蓄后,便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来到鼓浪屿买地置业。他看中了草埔仔有发展前景,就向林姓买下这一带地皮,首先建造的是今海坛路31号之3的房屋。这屋子现今依然存在,屋里居住的是黄氏后人,房屋已经很旧了,四周环境嘈杂,十分拥挤,只有两扇大门上分别题写的“石浔绵派”与“金炳传芳”还留有先人的影迹。由于石浔黄姓又是新墟金炳传衍的,故后人称他们为“石鼓黄”,含有“石浔来鼓开发的黄姓”之意。又称他们为“岩仔脚黄”,指居住在岩仔脚的黄姓族人。
据文史资料载,黄旭斋在水仙路小吃店吃蚝仔粥时,巧遇海上武装集团首领蔡牵,蔡牵吃了点心后才发现没有带钱,便恳请店主允许他下次来时一并付清,然而店主不肯善罢甘休,两人最终争吵起来。黄旭斋虽与蔡牵素不相识,却慷慨为其付款,并拿些银两给他作路费,使得蔡牵感铭肺腑。后来黄旭斋行驶南北的货船被海匪抢劫并押至某一小岛上,驻岛首领蔡牵认出黄旭斋,连忙为他松绑,还设筵为他压惊,同时赠送一面黄色令旗,嘱其插在船上便可免受干扰。
从此,黄旭斋的船只畅通无阻,因此发了大财。于是又投巨资在今海坛路58号处建造了一座二落五开间双护厝的古屋,后因人丁繁多不够居住,又斥资在二落的南面建造一座四落大厝和一座燕尾双翘角的住宅(现编中华路23号、25号),据说当时二落的厝前全是田园,站在门口可以远眺鹭江景色。这些位于道路两侧的建筑现今保存完好,看上去依然气派,而且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二落大厝和四落大厝都被列入重点历史风貌建筑。
黄旭斋生有三子,长子琨石出仕,官至户部监印,诰封中宪大夫,故过去在二落大厝悬挂“大夫第”匾额,显赫一时。后人中还出了广东补用巡检黄赞襄、举人黄赞夏、管业训导黄赞周等。黄赞周还当过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首任华人董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