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董大懂
大董大懂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1
  • 关注人气:5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董“酥不腻”烤鸭谈起

(2007-12-24 12:02:00)
标签:

杂谈

北京董振祥,高一米九以上,人称“大董”。他是厨师、中国烹饪大师,又是企业家——“北京大董烤鸭店”的总经理。此外,他还是中国厨师出身的人中第一个拿到MBA的。

近几年来,写大董的文章比较多。有从管理方面谈的,有从菜肴创新角度写的,有话品尝大董烤鸭店佳肴感受的,报导、通讯、特写、杂谈都有。而今年上半年,大董还在《中国食品》上发表了《关于菜品创新之吾见》的文章,切身体会,娓娓道来,对餐饮界启示颇多,反响极佳。不过,这样又产生另一效果,即对想写大董或其店或其店菜品的人会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难以再下笔了。

比如我就有这个感觉。但是尽管难,我仍然想谈一些感受,原因就在于团结湖大董烤鸭店及东四十条的大董烤鸭店我均去过,品尝过好多道佳肴,与大董也切磋过一些问题,受到了意外的震憾。

一般说来,要想在北京的餐饮舞台上站住脚是不容易的,而在菜品上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就更难了。例如,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分别有上百年乃至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成品美味非常,你在北京想在烤鸭上再搞出什么名堂来,谈何容易?再如,谭家菜中的黄焖鱼翅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蜚声北平,以鱼翅金黄软烂、汁浓味鲜而著称,你在北京想再创出一个鱼翅名品来,亦非易事。又如海参菜肴,丰泽园鲁菜泰斗王义均先生的“葱烧海参”滑嫩清鲜,葱香浓郁,为海参菜肴中之极品,你想在北京再搞出一道海参佳味来,难度无疑极大!

然而,“妙”处恰在于此:正是在与这些经典佳味的“对话”中,大董创出了“酥不腻”烤鸭、“红花汁鱼翅”、“董氏烧海参”这三道自家店里的招牌菜,征服了众多顾客,博得了多方赞誉,也赢得了难以数计的回头客。

这三道菜我均尝过。“酥不腻”烤鸭之皮确实低油少脂,入口而化,香酥无比,果木烧烤味香浓,其妙在于比传统烤鸭的皮酥脆而更加高级,即达到了酥松的境界,成为烤鸭质量新的标准;“红花汁鱼翅”色黄汁浓,另有一种鲜香,且有补益作用,其妙在于去其鸡油而用红花取其色,红花入药古已有之,但在中式菜肴中,大董在这款传统名菜的改制中却用的奇,用的恰如其分,大董常说:“要使传统饮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就要赋予其新的内涵”,红花汁鱼翅的意义即在于此;“董氏烧海参”更加娇软滑糯,其妙在于葱香味香浓之中夹携着极其隽雅鲜美之味,经典之处在于其味透彻表里,大美、大气、大雅、大味。当然,除这三道佳肴外,大董烤鸭店的其他系列菜肴之中也颇多精品,如“沙茶顶汤浸活鲍”、“龙井鲍片”、“冰糖木瓜炖血燕”、“蟹黄扒鱼肚”、“豆瓣龙虾面”、“雪菜龙虾仔”、“董氏宫保虾”、“过桥东星斑”、“姜汁比目鱼”、“明炉侉炖比目鱼”、“鳕鱼南瓜盅”、“鳕鱼狮子头”、“双味金枪鱼”、“糟溜鳜鱼片”、“干锅鱼头”、“XO酱爆墨鱼”、“鲍汁法国蜗牛”、“瑶柱扣松茸”、“香菌汁煎鹅肝”、“烹炒蛰头春豆”、“清炒豌豆尖”、“香椿豆腐”、“红花汁栗子白菜”、“董氏烧茄子”、“干烧冬笋”、“清汤官菜(燕)”、“蟹黄鱼翅羹”、“青柠乌鱼蛋汤”、“酿皮三文鱼”、“豌豆黄”、“芸豆卷”、“驴打滚”、“艾窝窝”、多种米饭……

那么,现在就要问一个问题,大董的“酥不腻”烤鸭及其店中的系列精美菜点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窃以为有下列几个重要原因。

其一,对菜肴历史,尤其是北京鸭馔的历史有深入了解,钻得进去,跳得出来,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董曾送我一本《大董烹饪艺术作品集》,里面有一篇《大董美食铭》,文中有三处文字极值得重视:一是“从《饮膳正要》之烧鸭,启北京烧鸭之源流。”估计一般读书马虎的人,即使看了《饮膳正要》,也未必找得到这“烧鸭”二字,因为它是在“烧雁”的夹注中出现的。另外,即使看到了,也未见得与北京烤鸭联系得上。由此,可见大董读古籍之细心与深思。二是“惜!烧鸭虽为京都珍味,七百年来皮腻相伴而尝为厨者食家所憾然矣。”也就找出了北京烤鸭过于油腻的欠缺,并不总是沉浸在悠远的传统中陶醉,否则,那就会成为包袱、绊脚石。这正是一种“清醒”的表现。三是“五年前,团结湖北京烤鸭店大董先生,攻古今制鸭之方略,研京菜发展之要义,修契制轨,融汇众美,终就‘酥不腻’烤鸭,继出‘红花汁鱼翅’、‘董氏烧海参’,凡百余种。”说明大董是在进行长达五年的研究、制定方案、多方试制,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之上,方才成功制作出“酥不腻”烤鸭,继而推出其他佳肴的。其中的难辛,外人也就难以知晓了。据报导,为了去鸭之脂,大董特意请了营养专家、工程专家咨询,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并建成现代化的制胚工艺车间,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保证符合质量的鸭胚能源供应给炉烤间。

其二,对西餐、西式菜点,大董见得多,会取舍,拿得回来。多年来,大董去欧洲、日本、东南亚交流的次数很多。西餐的一些元素也就被大董很自然地“借”用了。像“酿皮三文鱼”、“金枪鱼油梨卷”等多道菜品,其色、形皆“西”,而其味却主要是“中”,西中结合,相得益彰,结合得很巧妙。

其三,对师傅的技术、艺术,能学得通,学得透,也能出得来。记得齐白石昔年谓弟子曰,在学画上“似我者死”,实即教导弟子不能一味模仿老师,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大董正是这样做的,他是王义均的弟子,王义均的“葱烧海参”可谓海参菜肴之至美,他在王大师的帮助下,大董终于推出风味有别的“董氏烧海参”,王义均先生的雅量是令人钦佩的,而大董之所为,印证“名师出高徒”,亦叫人佩服。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2/24/16/29/117a7b2db82.jpg

其四,学习民间菜肴,把一些有价值的菜点“拿”回来,再加以提升。民间饮食讲究按时序进食,力求新鲜。大董在这方面也下了功夫。如“香椿豆腐”、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2/24/16/24/117a7cf9d03.jpg“烹炒蛰头春豆”,色、形均很美,且为春日佳味(这里的春豆为蚕豆瓣,色碧绿)。这儿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今年春天,大董应邀到江苏省扬中市观摩“长江江鲜美食节”。扬中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在这里,大董尝到了不少刚刚出水的江鲜佳肴,还吃到了秧草烧野生鳜鱼,鱼肉的滑嫩,秧草的清新气息,绝伦的美味使大董发出“大味必淡,大味必真,顺天时顺自然”的慨叹!(《品江鲜,春江水暖下扬中》,载《中国食品》2007年第7期)。

其五,学习其他菜肴风味流派中的好东西,为我所用。大董学的是鲁菜,从事的是京菜餐饮,但他的眼光却在京鲁菜之外,在他的店中,你可以见到淮扬菜、川菜、粤菜、杭菜的影子,但均又为“我”所用了。

可以谈的还有,如对时尚、健康的了解等等。但归根结篇,和大董的文化素养、对科技的追求、对烹饪技艺的把握、对餐饮市场的风云变幻的洞悉有关。

其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挚爱,如诗词、书法、绘画、陶瓷、雕塑……长期以来,业余之时,大董常浸淫其中,吟诵诗文,读画研帖,临池习书,把玩陶瓷,接受熏陶,汲取营养,有时还请教行家,与友朋切磋,无形之中,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境界得以提高、升华。

这种素养、境界反映在他的店中(以东四十条店为例),首先是选址的见识过人。一般认为,店面面朝大街才好,然而,该店却是背朝平安大街。但是,店前隔着一条甬道便是六百年前的“皇家粮仓”,灰瓦青砖,厚实凝重,似在昭示着“民以食为天”的哲理,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如此,在南新仓大董烤鸭店一面吃烤鸭,一面就可以欣赏到文物古迹,岂非一举两得之美事!

在南新仓店的装修上,同样表现了大董的文化素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门厅,还是大堂,抑或是包厢,处处透着人文气息,精致、典雅、大气、自然。如在吧台高大书橱里摆放着的绛紫、暗红、墨绿、银灰四色护封的《四库全书》影印本,就文气洋溢,先声夺人。大堂西、北两面玻璃墙上映出的董寿平先生的“墨竹”,浓淡相宜,坚劲有力,枝叶疏密有致,摇曵多姿,更逗起人们在幽篁修竹之中“一觞一咏”的清兴。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2/24/16/23/117a7dcf513.jpg

包厢的装修颇具创意。每一间包房的墙上均镌刻有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房屋的一侧或四角还陈列有著名陶瓷作品,从而烘托出各具情调的进食空间.

正由于有这种素养,大董于菜肴的形、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形的多姿,色的多彩,且又谐和,无点滴造作,使人恍若见到艺术品一样,不忍下筯了。如“鳕鱼南瓜盅”,以南瓜雕刻成梅花形的盛器,放鳕鱼块,加调料蒸熟,再在这盅旁用调料点染出“疏影横斜”的“梅枝”,梅枝上缀有一粒粒白色的杏仁,犹如梅花瓣一样,真个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了。类似菜品,在大董的店中很多,造型、色彩、装盘各出其奇,而又“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不是文化,不是艺术,又是什么呢!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2/24/16/23/117a7e61548.jpg

对味的把握同样值得称道。大董认为味为菜之“魂”。“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最大限度地将原料本身的美味彰显出来,或使鲜汁、调料之味渗入无味之原料中去,大董已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他的鱼翅、海参菜肴即是明证。这儿,我倒想举另两个例子,一是“青柠海盐松板牛肉”,另一是“泉水菌菇罐”,前者在烤得极嫩牛肉块旁洒有两道调料“带”——柠檬皮屑和海盐,牛肉蘸青柠和海盐而食,本味异香咸鲜满口,毋需再加其他调料,就“尽得风流”了。菌菇本至鲜之物,以泉水煮之,清鲜迸发,倘用浓汤,未免浊重,故“泉水菌菇罐”也是一隽品。大董还喜欢用话梅、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2/24/16/18/117a7d7dd28.jpg卤水乃至奶酪、沙司……来调味,也是相物而施,各得其妙,从而使得店中菜肴的风味呈现多样化,“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随园食单》) 

可以谈的还有,如对时尚、卫生、营养的了解等等,但归根结篇,和大董的文化素养、对科技的追求、对烹饪技艺的把握、对餐饮市场的风云变幻的洞悉有关,限于篇幅,不及详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