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同性恋认同发展的六阶段理论
(2011-07-31 22:08: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術與岐黃 |
原文地址:同性恋认同发展的六阶段理论作者:侯海洋
这个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Vivienne
Cass在1979年建立的。内地出版的书籍中,目前我只发现在《性心理学》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这个理论。豆瓣上曾有人单独从拉拉的视角介绍过。英文维基上有相关词条。
下面是在台湾一篇论文中摘选的,包括介绍和批评,供参考:
-----
在认同形成理论中,最重要的为Cass的六阶段论,他认为同性恋之认同的形成、持续与改变包含了三项要素,(一)个人对自我之特质的知觉(二)个人对于自己由此特质而产生之行为的知觉(三)个人对于其他人对于此特质之看法的知觉。
Cass(1979;引自王思萍,2003)假设,人在形成同性恋认同期之前,有一个形成前阶段,指涉在开始对于自己的性认同重新思索之前,都会假设自己为异性恋者,而且也了解在社会中异性恋是被期待与被接纳的。他将认同阶段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
此阶段的人开始观察到「我的某些行为(包含行动、思想、感觉)好像可以被称为同性恋。」,而此时期的人,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为:是否要将这样的行为标定为同性恋?
2、认同比较(Identity Comparison)
这个阶段所面临的状况,是当上一个时期的认同完成,形成暂时性的同性恋自我印象,并且开始比较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的差异,例如:发现有些原有的诸如结婚生子等生活计划要被迫放弃、同性恋身份在社会中的不被接受…等。此时期的人会经历到目标的失落、疏离语意类的感受,并且要处理一些因此自我印象不一致的事件。
3、认同宽容(Identity Tolerance)
这个阶段中,人们最需要因应的是来自因身份而产生的「社会、性、情绪」上的需要,因此他们需要向他人坦露自己的身份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而此认同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为「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正向的社会交换经验会使个人更认同同性恋的身份,而负向的经验则使个人认定此认同所附带而来的高代价。
4、认同接纳(Identity Acceptance)
从宽容到接纳,这个阶段的个人与宽容期有相似的同性恋认同,但是在接纳期,Cass更强调关于同性恋的内在的自我知觉的建立;透过与越来越多的非同性恋者出柜,个人也相对的增强其对于自我同性恋认之,而这个过程会使他们对于同性恋的评价越驱正向。另外,也借着他们持续着能支持其同性恋之自我了解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将此自我认同融入其生活的特殊社会文化。
5、认同骄傲(Identity Pride)
此阶段的核心,在于与异性恋者「他们─我们」对立态度的产生。在此之前同性恋与异性恋的身份认同是一样好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异性恋被相对贬低,社会中的异性恋意识型态需要被攻击,同性恋被视为是一种更令人喜爱的认同(preferred identity),并成为一种公开的宣示,用以反对社会文化的异性恋意识型态与道德标准。但若是与异性恋的互动多为正向经验,则这种态度则难以维持,因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6、认同统整(Identity Synthesis)
在这个阶段里,个人会拒绝沿袭自第五阶段的「好同性恋」与「坏异性恋」的二分法。他们与支持性的人的互动会持续增加,愤怒、疏离与挫折感会降低。用同性恋的身份公开与人互动的次数会增加,因此也加深内在对于同性恋的自我认同。他们不仅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位同性恋者,对于世界也产生更大的归属感。同性恋的自我认同与其他层面的自我认同能整合在一起,而此阶段的特征是整体性(wholeness)与人性化(personhood)。
在Cass的认同发展理论中,受到抨击的点主要有以下四个:(一)线性模式的解释过度简化认同发展的历程(二)假设性认同是一静止的状态,忽略其流动性(三)性认同只有异性恋与同性恋,无法呈现与了解性认同的多样面貌(四)忽略性别的差异,无法解释女同性恋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