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户部尚书王佐:忠烈王公祠及“王府”
(2011-10-25 15:09:40)
标签:
王佐王公祠忠烈北京故宫大殿杂谈 |
分类: 海丰吴氏资料 |
王孟辅(1384-1449)名王佐,海丰人。明代户部尚书王佐其弟王佑的府第,俗称“王府”,始建于明正统6年(1441年)其“王府”于清康熙3年(1664年)被吴自肃购为私宅,成为今天保存的无棣海丰吴氏大院。
王公祠是庆云县常家镇三王村建有的一座祠堂,1450年,明朝明英宗皇帝为纪念土堡之变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王佐,特钦命兴建,祠堂仿北京故宫样式规模建 设,座落在现庆云城东,德惠河西,中王村前端,枣园桥西,南临205国道,总占地面积约有10亩,宽52米,长120米,分前院、大殿、后院三部分。此工 程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样式精美,在当时堪称一绝。 忠烈王公祠坐北朝南,踏着青砖铺就的石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刻有“忠烈王公祠”字样的金灿灿的匾额,悬挂在高高的山门上,山门前侧立有一影壁,宽6 米,高3.3米,厚0.5米,醒目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御笔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山门两侧立碑两竖,一碑写道“土木替主一死”,又名叹息碑,另一碑 历经风吹雨打,碑文不祥。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了,院内16棵万年松柏横四竖四排成方形,万年松柏粗70公分,身高5丈,高耸入天,庄严肃穆。绕过松柏向东 走,有一八尺高的二层魁星楼,楼房小巧别致,别有一番韵味。顺着小路向北,约走30米,便是高大宏伟的正殿,放眼望去,大殿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9 米,站在殿前抬眼望去,大殿南正门悬挂黄色、四周龙围的横匾“赐谥忠简”,走进大殿,两块蓝底黄字、黄底黑字的匾额一览无余,一匾题“碧血丹心”字样,一 匾题“古谏尘风”字样,两块匾额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蓝一黄,错落有致,两侧楹联两幅,题曰“西桥明月照忠魂,北汉刚风吹浩气”,一气诵下,直觉一身浩 气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充满力量。大殿正中,只见王佐身着血色黄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黄袍上的龙案依稀可见,衣角有一处尚未被血色染红,露在外面。王 佐像高两米有余,两侧雕家将各一尊,东捧血诏圣旨为王忠,西握玉玺大印为王义,二家将威然立在两旁,以尽臣子忠义之心。绕过先人雕像,隔扇后有一对联“一 代中正志,碧血溅黄衣”。进入后院,后院成方形,长宽各20米,东西两侧各有偏方四五间,为铁秀才奉旨接待官员之用,西侧偏房有厨房,招待客厅内有对联一 副,曰“明王刺祀崇先德,圣代即今雨露深”。前来祭拜的官员均在大厅用膳,一边默念对联,一边缅怀先烈。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和遗憾的是,忠烈王公祠已于1966年被毁,祠内文物及先人雕像已丢失贻
尽,到现在,王公祠的遗址已彻底长眠地下,且能够亲眼目睹祠堂全貌的人也已寥寥无几,但令人倍感欣慰的是,王公祠的宏伟形象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王佐的英雄
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被时间风化,而是长存后人心中,且形象日益高大。
[资料]据王氏族谱记载,远祖有讳善源者,先世本淮北人,宋高宗南渡陡居浙江,世居江右之临安(现杭州)以上莫知也,遂尊善源公为一祖焉,元代徙居武清,明初至三世祖均让公又迁居山东海丰(今山东省庆云县)三王村(前王、中王、后王)。后清初十世祖保公复迁沧州毕孟,解放后划规黄骅。
一世祖善源公;生权公为二世祖;权生均让公为三世祖;均让生朴公为四世祖;朴生二子,长子王佐、次子王佑为五世祖;王佐公生七子:原配胡氏生二子,长子震,次子晋;继配李氏生五子。
五世祖王佐(1384-1449)字孟辅,明永乐九年(1411)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永乐十五年(1418)任史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青睐。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级提升为行在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六年转左职。当时太仓、临清、德州、淮徐各地粮贮官员贪污渎职,积弊严重,王佐奉旨巡视,严历稽核,整顿了纲纪。翌年,平江伯陈宣借口漕卒艰辛,建议抽调南方百姓轮番转运,王佐以“东南民力已尽”为言,竭力反对,将陈的提议压下。不久被派往甘肃督理军饷。明正统六年(1436)十月,钦差长芦,督理盐税,既而改督京师及通州仓场。所到之处,事无不办。明正统六年(1441)受理部务,遂晋尚书。六年又兼署吏部。当时战事频繁,耗费巨大,国库财力匮乏,全靠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库不致空虚。在户部久,不为赫赫名,而宽厚有度,政务纠纷,未尝废学,人称其君子。
土木堡之变,与邝野、丁铉、王永和、邓棨同时殉难,时年65岁(民间相传,王佐貌酷似皇上,因而为皇上义死。死后朝廷有旨,金冠厚葬,每百里修一墓。1450年(景泰元年)追赠王佐少保,恭禄大夫,成化初,谥忠简,封长子为户部之事,封次子为监查御史,赐祭田九顷。建祠堂于庆云县枣园桥西。
王公祠是庆云县常家镇三王村建有的一座祠堂,1450年,明朝明英宗皇帝为纪念土堡之变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王佐,特钦命兴建,祠堂仿北京故宫样式规模建 设,座落在现庆云城东,德惠河西,中王村前端,枣园桥西,南临205国道,总占地面积约有10亩,宽52米,长120米,分前院、大殿、后院三部分。此工 程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样式精美,在当时堪称一绝。 忠烈王公祠坐北朝南,踏着青砖铺就的石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刻有“忠烈王公祠”字样的金灿灿的匾额,悬挂在高高的山门上,山门前侧立有一影壁,宽6 米,高3.3米,厚0.5米,醒目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御笔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山门两侧立碑两竖,一碑写道“土木替主一死”,又名叹息碑,另一碑 历经风吹雨打,碑文不祥。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了,院内16棵万年松柏横四竖四排成方形,万年松柏粗70公分,身高5丈,高耸入天,庄严肃穆。绕过松柏向东 走,有一八尺高的二层魁星楼,楼房小巧别致,别有一番韵味。顺着小路向北,约走30米,便是高大宏伟的正殿,放眼望去,大殿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9 米,站在殿前抬眼望去,大殿南正门悬挂黄色、四周龙围的横匾“赐谥忠简”,走进大殿,两块蓝底黄字、黄底黑字的匾额一览无余,一匾题“碧血丹心”字样,一 匾题“古谏尘风”字样,两块匾额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蓝一黄,错落有致,两侧楹联两幅,题曰“西桥明月照忠魂,北汉刚风吹浩气”,一气诵下,直觉一身浩 气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充满力量。大殿正中,只见王佐身着血色黄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黄袍上的龙案依稀可见,衣角有一处尚未被血色染红,露在外面。王 佐像高两米有余,两侧雕家将各一尊,东捧血诏圣旨为王忠,西握玉玺大印为王义,二家将威然立在两旁,以尽臣子忠义之心。绕过先人雕像,隔扇后有一对联“一 代中正志,碧血溅黄衣”。进入后院,后院成方形,长宽各20米,东西两侧各有偏方四五间,为铁秀才奉旨接待官员之用,西侧偏房有厨房,招待客厅内有对联一 副,曰“明王刺祀崇先德,圣代即今雨露深”。前来祭拜的官员均在大厅用膳,一边默念对联,一边缅怀先烈。
[资料]据王氏族谱记载,远祖有讳善源者,先世本淮北人,宋高宗南渡陡居浙江,世居江右之临安(现杭州)以上莫知也,遂尊善源公为一祖焉,元代徙居武清,明初至三世祖均让公又迁居山东海丰(今山东省庆云县)三王村(前王、中王、后王)。后清初十世祖保公复迁沧州毕孟,解放后划规黄骅。
一世祖善源公;生权公为二世祖;权生均让公为三世祖;均让生朴公为四世祖;朴生二子,长子王佐、次子王佑为五世祖;王佐公生七子:原配胡氏生二子,长子震,次子晋;继配李氏生五子。
五世祖王佐(1384-1449)字孟辅,明永乐九年(1411)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永乐十五年(1418)任史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青睐。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级提升为行在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六年转左职。当时太仓、临清、德州、淮徐各地粮贮官员贪污渎职,积弊严重,王佐奉旨巡视,严历稽核,整顿了纲纪。翌年,平江伯陈宣借口漕卒艰辛,建议抽调南方百姓轮番转运,王佐以“东南民力已尽”为言,竭力反对,将陈的提议压下。不久被派往甘肃督理军饷。明正统六年(1436)十月,钦差长芦,督理盐税,既而改督京师及通州仓场。所到之处,事无不办。明正统六年(1441)受理部务,遂晋尚书。六年又兼署吏部。当时战事频繁,耗费巨大,国库财力匮乏,全靠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库不致空虚。在户部久,不为赫赫名,而宽厚有度,政务纠纷,未尝废学,人称其君子。
土木堡之变,与邝野、丁铉、王永和、邓棨同时殉难,时年65岁(民间相传,王佐貌酷似皇上,因而为皇上义死。死后朝廷有旨,金冠厚葬,每百里修一墓。1450年(景泰元年)追赠王佐少保,恭禄大夫,成化初,谥忠简,封长子为户部之事,封次子为监查御史,赐祭田九顷。建祠堂于庆云县枣园桥西。
前一篇:[转载]明朝户部尚书、忠简王佐
后一篇: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