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圣迹——阿育王寺

标签:
佛学 |
分类: 儒释道 |
按佛学之说,约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城郊的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后共遗下8400颗真身舍利,其中19分传入中国。在东汉恒帝的资助下,全国设立19座宝塔供奉佛祖真身舍利。其中法门寺存有4枚佛指骨舍利,灵光寺内供奉释迦牟尼的一颗佛牙,阿育王寺内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在张掖的大佛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涅槃卧像,使人们能目睹佛陀涅槃时安详的遗容。游客和佛教信众若想追寻佛陀的圣迹,不妨到这些寺庙参拜游览。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东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因寺内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
据佛教史料记载,东天竺(即印度)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里面藏佛祖真身舍利,在世界各地只要遇到“八吉祥六殊胜地”,就派神护送安放一座宝塔。据说在西晋太康年(282年)间,有一个人名叫刘萨诃的猎人,经人点化后出家,改名惠达。后来,惠达走遍名山大川,到处访求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有一日他来到贸山,忽然听到底下钟声隐隐,仙乐悠悠,于是诚心祷告,经三天三夜,果见舍利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眩人心目。于是他就在当地结庐静修,成了阿育王寺的开山始祖。
阿育王寺是我国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开始建立寺院。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额为“阿育王寺”。
古刹寻宝
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安放在金碧辉煌的舍利殿内七级石塔之中,塔后有释迦牟尼卧像。舍利殿上挂有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和宋孝宗御书“妙胜之殿”匾额。
阿育王寺内完整的保存有“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撰的《宸奎阁记》碑和宋状元张久成撰书的“妙喜泉铭”碑等众多的文化古迹。
辉煌的建筑
阿育王寺建筑规模恢弘,占地8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等600多间,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寺依山而就,一进入山门,便见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藏经楼等,建筑结构古朴、庄重。寺内的舍利塔,佛光闪熠,上铺盖着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塔内供奉镇寺之宝舍利,寺后侧壁的石雕“四大金刚”及法堂两侧壁上的“十六王子”砖雕,神态逼真。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及佛教徒。
圣寺寻佛记——佛迹岩
佛迹岩在寺后山腰,上面建有“佛迹亭”,佛迹亭前右方有一个左足印,脚趾朝向山崖,下陷寸许,足迹比常人的大出许多。佛迹亭左侧石上,镌篆书“佛迹”二字,字大盈尺,亦作佛迹峰。清代的僧人寄禅(八指头佛)曾写诗曰:
佛身无去亦无留,哪有行踪在石头;
想是山神嫌寂静,装成圣迹引人游。
圣寺美景
由“佛迹亭”向上蜿蜒而行,可至峰绝顶“极目亭”,又名“望海亭”。从亭下来,有“损岩”,岩上可坐十数人,岩下有小洞,涧中流水潺潺。
仙书岩在阿育王寺藏经阁后育王山麓,有岩石直矗,相传镌有葛洪所书“才坤”二字,大若鸡子。
阿育王寺导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