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名字》,那无言的沉默

(2013-12-20 03:52:35)
标签:

杂谈

刊于天天新报 时评版

根据挪威戏剧大师约恩·福瑟改编的话剧《名字》刚在国内小剧场演出结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个有些沉闷的戏剧——在一个压抑的家庭里,怀孕而无家可归的女儿、跟随女儿前来却不受欢迎的未婚夫、沉默不善言辞的父亲、行动不方便的母亲……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交流,又或者说在冷漠的表象下,隐藏着渴望沟通的心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为何这样难沟通,这样的情节或许让很多国人难以理解。在观剧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总是产生疑惑。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追溯到创作者构写剧本的时代背景,挪威是常年气候比较寒冷的国家,人们内心的情感受到气候压抑,人更多与自然亲近,而不善与陌生人接触。平和安详的生活让人们不愿过多改变,当地人的内心更向往纯美想象,乐于回避现实,因此有一些“孤立自己,与世无争”的气质。剧中怀孕的大女儿很久没回家,与家里人也没表现出过多的热络,在外工作了一天的父亲回到家中,只是以一句“一天又过去了”的平常问候寒暄了下,就坐着在沙发前开始看报纸。对于女儿的未婚夫,家人也都不太感兴趣,甚至没人询问他的名字,乍看下这是个不太快乐的家庭。

“沉闷有些乏味”也是不少观众对该剧较多的感受,不过就是在这样沉闷的气氛下,笔者却依旧看出了父亲对女儿隐藏的深厚父爱,首先是话不多的父亲在听到久久没回家的女儿突然回来时,不住地好几次问到:“她回来了对吗?……”在观察到女儿与未婚夫的生活情况并不如意之后,父亲把女儿单独叫开,把钱默默塞给女儿,就是这样个举动可以看到浓 浓的父爱,扮演父亲这一角色的吕梁,他内敛的气质将父亲不善言辞的特性诠释得更为神似。虽然这一家子话不多,可父亲对女儿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毫不减少,细 微举动却感人至深。在他们的谈话中“是啊,是啊……”成为最多的口头语,常常一句话还没讲完,另一方就以这样的口语来回答,想要交谈下去却彼此都很难开 口。父亲口中的“一天又开始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样生活化的问候,虽然看似平淡,但也透露出了平常生活的真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就是由这样日复一日轮回着么。

剧中家人不善沟通的问题,国内观众看似难以理解,但也并不是没有参照。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太擅于表达感情,很少会将表达感情的话挂在嘴边,有时与家人发生了矛盾,想与之和好但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争吵或伤害对话的话语呈现。最亲的人反而最容易伤害,但心中本意又不是这样,有时人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